运输及经济研究所(简称“运经所”)成立于1959年7月,是中国铁路行业从事铁道运输与经济专业研究的科研机构。建所60余年来,紧密围绕铁路运输主战场,坚持创新引领,根植行业服务,积极开展基础性、综合性、前瞻性研究,共承担国家、国铁集团、铁科院科研项目1200余项,取得400余项科研成果,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9项,部委级科技进步奖68项,同时造就了一大批有较深造诣的知名专家和学术带头人。

近年来运经所主要获得的铁道科技奖项
发展历程
1959年
7月,铁道运输研究所成立。
60—70年代
围绕铁路运输综合作业、编组站与枢纽设计、客货运量发展规律及计算方法、驼峰设计及作业、运筹学在铁路运输组织工作中的应用、铁路网主要编组站分布原则与方法等开展研究,在运输资源优化配置途径、项目技术经济比选理论、编组计划编制方法等方面,取得了大量科研成果。

运经所科研成果展示
1987年
更名为铁道运输及经济研究所。
80—90年代
围绕运输能力提高、运输组织优化和经济效果评价等理论方面的研究,为铁路扩能、重载和提速奠定了理论基础。在站场枢纽方面,与铁路局合作完成了减速顶调速系统的设计和施工,使我国驼峰调速设备和调速技术跃入世界先进行列;在运输组织方面,重点开展了铁路既有线改造时机、计算机编制旅客列车开行方案、列车编组计划优化、线路通过能力计算加强和利用等课题的研究;在铁路大提速进程中,就提速对线路通过能力的影响、提速线路列车速度密度重量合理匹配、提速经济效益等问题开展研究;专业运输方面,设计、制造的红丹集装箱进行了试运,运营效果良好。

运经所成立30周年纪念大会
2009年
8月,成立“北京中铁科客货运输技术有限公司”。
21世纪
进入21世纪,紧密围绕客运专线建设、内涵扩大再生产、运输市场战略管理等理论与实践问题,大力开展理论创新研究。2008年以来,围绕我国高速铁路建设运营管理、铁路货运组织改革、货运电子商务、铁路物流转型发展、铁路运输价格市场化改革等,为铁路改革发展提供决策支持和技术支撑。
近几年,运经所落实“交通强国、铁路先行”总体部署,围绕铁路高质量发展、交通运输结构调整、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和铁路货运增量行动方案、客运服务提质计划等铁路改革发展重大举措,为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以及国铁集团管理决策提供战略规划、决策支持与技术方案支撑。

北京南客运站技术作业过程三维仿真展示图
行业服务
参与铁路发展与改革顶层设计研究
2018年以来,全面参与铁路货运增量工作,全程参与国家《推进运输结构调整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铁路总公司《铁路货运增量行动方案(2018-2020年)》编制,为优化运输结构、铁路货运增量提供有力支持。
2018年,牵头或参与完成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在铁路行业中的表现特征及发展对策、繁忙高铁干线运输能力提升技术方案、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扩大铁路通道货运市场份额”等8项发改部铁路改革与发展重大课题。
2019年,推进中国铁路高质量、高效益、安全发展的5项重大专项课题,提出运输组织模式、铁路客货运高质量、国铁企业经营开发高效益、铁路救援基地等的发展方向和实施方案。研究提出“京沪高铁17辆编组‘复兴号’动车组可行性研究报告”;研究提出主要枢纽客站合理分工建议;参与论证提出我国发展重载铁路的目标、发展规划、实施路径和实施方案。

京沪高铁17辆编组“复兴号”动车组
2018—2019年,开展铁路企业薪酬改革重大课题研究,提出铁路企业工资总额管理办法、铁路所属企业内部分配制度改革等建议报告,协助完成国铁集团工资总额决定机制及预算管理办法。 
行车指挥和客运组织
围绕高速铁路运输组织领域开展科研工作,主要包括高速铁路客流分析及预测、列车开行方案优化、客运产品设计及创新、线路和车站通过能力仿真、列车运行图智能化编制、车站实时调度指挥、高铁运行试验等。
创新高速铁路运输组织,研究高速铁路天窗优化设置及夜行列车开行方案设计、周期化列车运行图。2012年,提出周期化天窗开设模式及基于“一日一图”的夜行列车常态化开行方案,为京广高铁夜行列车开行、创新高速铁路客运产品提供了理论支持。
系统研究京沪高速铁路管理体制、委托运输模式、成本清算、运输组织、多元经营开发等运营管理关键理论与技术创新需求,建立京沪高速铁路运营管理关键技术体系,成果直接应用于京沪高铁运营管理实际。

高速铁路运行试验
高质量组织运行试验测试,自2008年起,先后完成京津城际、京沪高铁、京张高铁等百余条新线运行试验工作。完成肯尼亚蒙内、内马铁路现场测试,实现了运行试验“走出去”;完成京沪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铁路350km/h追踪间隔达速试验、北京南站3min多车追踪间隔试验等测试任务。
铁路货运营销管理与货运组织
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开展中欧班列运营管理技术体系创新研究,科学规划西、中、东三大国际铁路物流通道和枢纽布局,创新构建多层级双向物流经营网络、境外宽轨段集并运输组织模式、中欧班列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全程货运保险产品、中欧班列运营品牌等,成果支撑国家编制《中欧班列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成为中欧班列建设首个顶层设计。研究成果在国铁集团、中铁集装箱、地方平台公司等单位广泛应用,荣获2018年院科学技术特等奖、2019年铁道学会科技一等奖、交通运输协会科技二等奖。

中欧班列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

中欧班列运输协调委员会全体会议
服务铁路货运组织改革需要,组织铁路货运组织改革写实调研,参与设计货运组织改革总体框架,助力铁路货运组织改革顺利实施。

铁科院召开货运组织改革写实调研动员会
服务铁路货运供给侧改革,优化大宗货物及商品汽车运输组织,构建大宗货物市场化经营技术体系和运作机制,开展铁路商品汽车全程物流服务技术研究,助力大宗货物、商品车运输增量增收。

铁路商品汽车物流设备及场站
服务国家长江经济带、西部陆海新通道战略部署,创新内陆集装箱多式联运产品。研究设计沿江平行班列、江铁联运班列等铁水联运产品,助力集装箱公司打造“铁海快线”品牌。
系统开展货物运到时限管理与铁路运力资源优化配置研究,构建铁路运力资源优化配置理论技术体系,研发铁路运力资源配置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全面提升铁路货运资源运用效率和效益。

铁路路网运输能力及基础设施管理信息系统
建立铁路货运市场监测体系,研制铁路货运市场监测及分析预警数据库平台,开展市场监测定制化咨询和95306资讯板块建设运维工作,支撑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平稳运行。
铁路物流发展
围绕铁路物流基地规划设计运营、冷链物流、高铁快运、轨道交通等方向开展研究,为铁路货运向现代物流转型发展提供决策咨询和技术支撑。
首次构建中国特色高铁快运物流顶层设计及运营理论体系,打造中国高铁第二张名片。创新提出高铁快运发展战略及“动车所-动车所”高铁快运动车组运输组织模式,支撑一批铁路枢纽总图修编,已经为43个动车所(存车场)预留高铁快运基地;研究提出高铁快运基地设计及装卸技术方案。研究成果获2017年度中国铁道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

高铁物流装卸站台(货动车组)三维效果图

高铁动车组拆座椅车厢
系统提出铁路物流基地规划及运营管理成套技术方案,承担中国铁路现代物流成套技术研究与应用等重大课题研究,参编《铁路物流中心设计规范》,制定《铁路物流基地发展规划及2020—2022年建设计划》,提报“关于铁路物流基地经营现状分析及对策的意见”获国铁集团党组领导批示,相关研究成果获2017年度中国铁道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2018年度中国铁道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铁路物流中心设计规范

铁路物流研究相关专著成果
基于铁路物流市场化改革,创新构建铁路现代物流统计指标体系及经营评价方法,成果直接应用于铁路企业物流经营管理决策,获2019年度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科技进步二等奖。

铁路物流基地统计暂行办法
 研究成果获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科技进步奖
运输经济研究
推进铁路客货运价管理机制及市场化改革研究,开展技术经济评价分析、全寿命周期的运输设备成本管理控制、铁路资产经营开发与资本运营、铁路保价及货运标识等研究,为国铁集团运营管理决策提供基础。
客运价格方面,2008年,率先提出时速350公里高铁票价方案建议,完成普通旅客列车票价机制改革、动车组列车票价体系设计等方案研究,“我国高速铁路票价机制改革研究及应用”项目获2018年度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货运价格方面,开展铁路货运价格形成机制、价格策略、价格监测等研究,提出铁路货物运价改革总体思路及路线图,成果获第七届“薛暮桥价格研究奖”。为铁路运价改革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2010年以来,在铁路客货运输装备选型、运输组织方案比选等方面开展技术经济评价分析,为京沪高铁运营速度提升至350km/h等管理决策提供重要支撑。2015年以来,持续开展全寿命周期的运输设备成本管理研究,研究提出的《关于全面实行国铁货车修理差异化结算的指导意见》在实施首年节约厂修费用8000万元,并有效降低厂修、段修车辆故障率。
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研究
2015年12月,组建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研究室,承担国铁集团技术规章体系及信息平台建设的科学研究、技术咨询、运行维护、技术服务等任务。
完成《铁路技术管理规程》(简称《技规》)修订研究并在全路发布实施,2017年牵头承担《技规》修订与词语释义研究工作并发布实施,并编制出版《<技规>条文说明》(第一次修订版)和《<技规>及其条文说明第一次修订内容解读》,对《技规》修订内容进行了权威说明解读。

《技规》《<技规>条文说明》
和《<技规>及其条文说明修订解读》
持续开展国铁集团技术规章管理等专项工作,编制高速、普速铁路技术规章基本目录,完成《车站行车工作细则编制规则》《铁路动车调度规则》等多项专业技术规章修订研究工作;研发技术规章管理、智能审查、安全分析等系统,在国铁集团技委办指导下,做好国铁集团技术委员会基础工作。
打造技术咨询服务品牌
在集团公司做大路内、路外、海外市场的总体布局下,运经所充分发挥铁路运输专业综合技术优势,立足全路,开放合作,持续强化管理咨询业务拓展。
不断提升顶层设计能力和综合项目的策划与研究把控力,2018年,牵头申报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先进轨道交通专项“高速铁路成网条件下铁路综合效能与服务水平提升技术”研发;对接中国工程院战略研究需求,主持若干重大项目研究;并为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邮政部、总后军交等部门提供铁路规划管理、集装箱发展战略、运输装备技术等方面技术咨询与决策支持。
加强与国铁集团、铁路局、合资铁路公司、中铁集装箱公司等科研服务和合作,形成涵盖运营管理、高铁物流规划、轨道交通产业规划、站场作业仿真、技术经济与效益评价、危险货物运输的技术咨询服务体系。
在铁路物流基地规划设计、高铁快运物流基地可行性研究等方向,拓展出“由科研牵头、技术支撑和产业化应用”的产学研新模式,先后承担鄂州机场空高联运枢纽建设方案、淮安、黄山、广元高铁快运物流基地可行性研究,以及潍坊、蚌埠、徐州、宜宾、西安等城市高铁快运物流基地规划设计与研究工作;承担自贡、衢州、淮安、大同等地市铁路现代物流发展规划编制;承担了武清、安阳、华夏幸福等轨道交通产业咨询项目。

高铁快运基地规划布置平面效果图

高铁快运物流基地设计立体效果图
创新技术产品
客运仿真技术
提升高速铁路客运站设计理念,仿真技术使设计工作精细化定量化。2006年,引进OpenTrack仿真软件,通过消化吸收并结合实际,提出了适合我国铁路行业的成套仿真技术,先后完成40多个大型客运站的仿真评估任务。仿真技术服务于高铁车站设计,并于2015年完成泰国帮素站的仿真,实现了“走出去”的第一步。

铁路客运站仿真模拟系统界面
集装箱运输技术
研制我国系列2集装箱,推动货运“散改集”和运输结构调整。以铁路为主导首次提出了我国系列2集装箱标准体系,研发了以20英尺35吨敞顶箱、45英尺34吨、40英尺35吨通用箱为主的铁路内陆集装箱,填补了我国铁路内陆集装箱运输空白。目前,铁路内陆箱已投用17.1万只。特别是20英尺35吨敞顶箱的研制应用,解决了没有铁路专用线的中小型企业散堆装货物“门到门”运输技术难题和铁路“散改集”运输问题,提升了货物“公转铁”运输效率,至2019年底,已运输货物3.47亿吨。

35吨内陆敞顶集装箱

系列2集装箱标准

媒体报道铁路敞顶集装箱使用情况
研发S1Z型双层集装箱连接锁,解决了双层箱间连接和锁固的关键难题,是双层集装箱运输中的核心技术之一。2018年,已在宁波舟山港首发的国内首条双层集装箱海铁联运班列中得到应用。

双层集装箱运输采用的箱间连接锁
研制了MJ40.5轻量化多功能集装箱门式起重机,具有安全可靠、功能齐全、节能降耗等特点,满足了铁路中小型货场集装箱及其他笨重货物的装卸作业需求。目前,该起重机已在武汉局、沈阳局投入使用。

MJ40.5轻量化多功能集装箱门式起重机现场作业
长大货物运输技术
围绕铁路长钢轨、预应力梁等长大货物开展装载加固技术研究,为我国铁路重点货物运输提供装运解决方案;研究提出铁路运输装卸机械发展政策措施,为推进铁路装卸现代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创新长钢轨普通平车运输技术。自2003年起,在铁道部科技司、运输局组织下,经多次大规模的综合运输试验,先后成功研究制定了100m、500m长钢轨普通平车装运方案,创造了我国铁路使用普通平车联挂运输车辆最多和运输货物最长的纪录;2009年以来,进一步优化研发了100m长钢轨普通平车矩形装运方案,研发了50m长道岔轨、75m长75kg/m钢轨、18m长出口钢轨、100m长75kg/m钢轨、50m长出口钢轨的普通平车装运方案,形成了我国标准化、系列化和规范化的长钢轨铁路运输技术体系,研究成果获2011年度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截至2019年底,累计运输100m长钢轨约2000万吨、500m长钢轨约930万吨。

100m长钢轨普通平车运输技术综合试验

500m长钢轨普通平车运输综合试验

长钢轨普通平车运输技术相关专利
提升桥梁转向架技术水平,设计了经济实用、安全可靠的TYQZ-130新型混凝土桥梁专用转向架,2013年以来在各工程局广泛投用。

TYQZ-130新型混凝土桥梁专用转向架

 开展转向架现场试验 
铁路危险货物运输
铁路危险货物运输技术创新研究,落实国家关于构建乏燃料公海铁联运体系部署,提出乏燃料铁路运输径路及组织方案、装卸场站技术条件及方案、运输车辆选型、运输安保指南及监控管理等系列成果。
危险货物运输技术研究,开展集装箱装载甲醇、乙醇、丙烯酸丁酯、浓硫酸、黄磷、豆粕等品类危险货物试验及技术创新研究,助推危险货物多式联运发展;牵头开展液化天然气(LNG)铁路运输可行性及技术条件研究,研发LNG铁路危险货物运输安全管理及监控系统。


LNG罐式集装箱、安全监控装置及监控系统LNG功能

铁路智能运营管理
研发铁路电子施封锁,实现对货物的实时定位和车门、箱门的破封报警。2015年,陆续在兰州、西安等路局试用;2017年,有源电子施封锁开始应用于中欧班列。截至2019年底,共投用有源电子防盗锁23.3万只,无源电子防盗锁9130只。

铁路货运新型电子施封锁
运经所与中铁集装箱运输有限责任公司联合研发了全新铁路集装箱定位装置和信息系统,已在中欧班列专用箱和部分铁路内陆通用箱上大批量应用,实现对铁路集装箱的实时追踪和运行状态监控。项目获选交通部第三批多式联运示范工程以及国家卫星导航应用军民融合工程。截至目前该产品累计中标7.58万只。

铁路集装箱定位装置和信息系统
研发车务场站运营管理智能化平台,形成“铁路非集中区调车作业智能安全防护系统”“铁路平面调车作业安全防护系统”“铁路智能货检系统”等系列成果,并应用于柳州南站。已申请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

铁路智能货检系统作业过程检索查看界面

铁路非集中区智能调车作业智能安全防护系统操作界面
研发CTC智能实训系统,解决了调度关联岗位自动配合、应急场景真实模拟、实训作业智能评判等难题,已在兰州局调度所现场应用。
CTC智能实训系统
人才培养
坚持“以员工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以成就一流人才为重要手段”的人本发展理念,构建“人成其才”机制,营造“人尽其才”环境,培养造就一支真正能够满足行业服务需求和企业发展需要的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团结协作、精干高效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目前,运经所有7人入选国铁集团专家库专家、16人被评选为国铁集团“百千万人才”成员(带头人、拔尖人才或青年人才),5人入选交通部多式联运发展专家、国家科技奖励专家库专家。铁路货运组织改革写实调研团队获2014年度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火车头奖杯。


运经所青年职工参加国际学术交流




运经所中层干部管理能力培训
勇于拼搏奋斗,善于攻坚克难,运经所全体员工始终牢记行业服务使命,弘扬拼搏奋进传统。在理论创新工作中,切实树立追求真理、注重现象与逻辑分析相结合的科学精神,脚踏实地、勤奋科研;在野外试验现场,不论严冬酷暑,科研人员早出晚归,甚至通宵达旦,确保试验任务出色完成;面对上级交办的临时紧急任务,来之即战,战之即胜。
未来,运经所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铁集团党组、铁科院集团党委决策部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面向铁路运输主战场,努力发挥铁路运输及经济领域科技创新的骨干、尖兵、平台作用,只争朝夕,不负韶华,为推动铁路高质量发展、实现交通强国铁路先行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