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岁月匆匆,转眼之间,我院迎来了建院70周年。回味往事,总有些抹不掉的记忆,筹划建设院史馆这段过程尤为令人感慨。五年前,我们追寻前辈走过的坚实足迹,定格那些珍贵的历史瞬间,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洗礼,携手共建铁科院的精神家园,让多年沉淀而成的优秀文化基因永续传承,激励一代又一代铁科人继往开来,担负使命。回想起来,确实很有意义。
2014年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征集大家对院工作的意见,梳理出两个反映强烈的问题:一是家属区的环境整治,二是企业文化的教育传承。这两个问题既关乎职工生活,更关乎企业发展。与同军院长共同研究并上会讨论后,班子很快达成共识,立刻整改落实,力求抓出成效。在启动家属区整治的同时,班子决定规划建设院史馆,为院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提供载体,为院职工构建宝贵的精神文化家园。
规划之初,我们意识到院史馆不应只是单纯的建筑,而更应具备丰富的文化内核与历史温度。为此,先后考察了华为、中兴、国电等现代企业纪念馆、中国铁建的铁道兵博物馆和北京交大校史馆,从而确定了我们院史馆的框架和格调,并聘请北京交大校史馆的设计师担纲设计。经过几个地址的反复比选,最后确定依托原有京张铁路专用线区域,对铁建所的一座旧物料库房进行设计改造。铁建所态度十分明确,立刻调剂腾退,大力支持建设院史馆。
院史馆的史料征集和脉络梳理是个非常繁杂和细致的工作。党群工作部牵头,各部门密切配合,对海量资料整理分类,深入研究历史脉络、重大事件、精神坐标、文化亮点,以及企业核心理念,最终形成了《院史馆展陈大纲》。同时,会同行业内知名文博专家,启动了建院以来最大规模史料文物抢救性保护工作。听说要建院史馆,很多退休老科技工作者,踊跃捐献个人珍藏的科研手稿、计算工具,以及各种承载历史记忆的老物件,院属单位纷纷把尘封多年的老科研设备送到院史馆。通过全覆盖征集和寻找,征集到7000余张老照片,1200多个老物件,400余部老胶片。其中有开发客票系统我国第一套汉显输入华立B16计算机,有1958年研制成功,一直沿用至今的车站集中自动控制安全型继电器试验样品,有铁路木枕时期研发的全套木材防腐技术规范;也有上世纪60年代为国家5998核试验工程研究的核污染检测仪等等。这些烙有岁月痕迹的宝贵藏品,蕴藏着铁科人独有的精神风貌和炽热情怀,是铁科院乃至中国铁路历史的时代见证,极富历史价值,其中一些更成了镇馆之宝。
基建改造与现场施工也是非常棘手的过程,旧建筑的改造有时比新建一座还有更多的麻烦。院史馆的地理位置毗邻北京交大临时住房,施工过程稍有响动,就会导致部分住户拨打市长热线投诉扰民。面对苛刻的施工条件,计资处组织人员盯紧施工流程,后勤服务中心派员现场协调把控,终于使施工得以顺利进行。
茅以升老院长对铁科院的建设发展倾注大量心血,是铁科院的旗帜。我曾参加过北京交大、西南交大的校庆活动,两个学校的领导都深情提到茅以升老校长。茅老在两个学校不同时期的任职、兼职总计不过十余年,而在铁科院的院长生涯却长达三十多年。因此,院史馆一定要设立茅以升厅,将院里珍藏的茅老用过的沙发、桌椅及手摇计算机等摆放到院史馆,还原茅老的工作场景,使铁科人对茅老的缅怀和记忆永驻永存。院史馆落成后,我有机会陪同一些地方领导参观院史馆,当得知茅老曾担任院长三十余年时,立刻眼睛闪亮,对铁科院刮目相看,深表尊重,大家说这是铁科院厚重的“软实力”。在院史馆的南侧,绘制设计了50×10米的雕塑墙,勾画了铁科院的历史图卷,并将“爱国、科学、奋斗、奉献”的茅以升精神写在上面,茅老恩泽铁科,源远流长。
为了凸显院史馆铁路文化氛围,院史馆门外设计摆放老式蒸汽机车火车头。沈阳铁路局给予大力支持,调集最有代表性的国产上游牌蒸汽机车,整修恢复一新,在京张铁路停运前,以无火回送方式送至铁科院,沿途引来很多铁道爱好者追随拍照。这台蒸汽机车像穿越时空的钢铁巨龙,镇守院史馆,让参观者一进入园区就感受到铁科院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现在成了参观者拍照留念的“网红打卡地”。
2015年12月16日,阳光明媚,院史馆如期开馆。伊熙祖老院长题写了馆名,茅以升女儿茅玉麟女士前来共同为院史馆揭幕。入口处的文化基石,刻上了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的名言:“不能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
院史馆开馆五年来,接待了数万名来访者,成为铁科院新员工的必修课堂,被国铁集团命名为“全国铁路企业文化建设示范基地”、被国家教育部命名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作为铁科院承载记忆、展示文化的重要窗口,这里凝固了历史,记录了岁月,融入了情怀,展示了梦想,寄托了铁科人对未来的殷殷期望。
夕阳西沉,落日余晖细碎地洒满院史馆,茅老的雕像披上金辉,总会有一股诗情浪漫洋溢。望着巨大的雕塑墙,有时会想,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大院匆匆的过客,而这个大院却深深融入了我们的人生。
祝福铁科,与道同行,如日升月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