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

2001 12月

秦沈客运专线是中国第一条时速200公里以上的运营线路。2001年12月至2002年12月,铁科院作为试验总体负责单位,在铁道部统一组织下,先后派出200余名科研人员,在秦沈客专开展了三阶段综合试验,创造了当时国内最高试验速度321.5公里/小时。

2002年
2002 1月


1月,铁科院启用新版院徽,有中英文两个版本。图形颜色采用代表现代与科技的蓝色,和代表交通与环保的绿色,设计基本元素由两条代表轨道的弧线和单位中英文名称简写组成。

2002  4月
4月29日,铁科院举办转企揭牌仪式,由事业单位正式转制为科技型企业。

2003年
2003 10月
10月,铁科院研发的新一代分散自律调度集中(CTC)及计算机综合监控系统,在秦沈客运专线正式投入使用,为我国发展客运专线调度指挥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2004年
2004 9月
9月,铁科院组织70余名技术人员在胶新铁路进行了时速120公里货物列车试验并取得了成功,创造了世界上货物列车的最高时速。从2003年11月起,铁科院在东郊环行试验基地启动实物120公里货车提速试验开始,铁科院大量科研人员参与其中。2007年6月6日,历时4年时间,运行总里程近36万公里的120公里/小时提速货车可靠性试验在东郊环行铁道试验线完成,这是当时我国铁路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提速货车综合试验。

2004 10月
10月起,铁科院集中科研力量对大秦铁路重载列车及配套技术开展研究攻关。同年12月12日,大秦铁路2万吨重载组合列车首次试验一举成功,该试验历时半年,多名科研人员参加。2008年,铁科院参与的大秦铁路重载运输成套技术与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4 11月

武汉天兴洲长江大桥

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

沪通长江大桥
11月,铁科院牵头的中外联合体中标我国首座跨长江高铁桥梁—武汉天兴洲长江大桥工程咨询项目,积极探索有效开展中外联合咨询工作管理模式,圆满完成工程咨询任务。此后铁科院主研的四线铁路活载加载标准、大跨度公铁两用桥梁竣工验收标准、典型构造疲劳性能、大位移梁端伸缩装置与轨道温度调节器等多项技术应用于项目建设。2009年12月26日,武汉天兴洲长江大桥通车,创新同类桥梁“跨度最大、体量最大、荷载最重、速度最高”四项世界第一。铁科院参与的三索面三主桁公铁两用斜拉桥建造技术获得201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此后,铁科院作为主体单位,圆满完成了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沪通长江大桥和五峰山长江大桥工程咨询、施工监理任务。

2004 12月

12月28日,深圳地铁一期线路正式开通,这是铁科院承担设备监理的第一条地铁,也是国内地铁首家聘用社会监理单位对设备系统进行全过程监理的国家重点工程,此次监理工作历时6年。

2005年

2005 4月

4月12日至19日,铁科院作为技术牵头单位,在京秦线开展200公里/小时列车交会综合试验并取得成功。同年5月份,圆满完成遂渝线时速200公里提速综合试验;2006年9月完成胶济线时速200公里综合试验,为既有线提速200公里/小时的线路技术改造、安全运行提供了技术支撑。

2006年

2006 3月

铁路客运站仿真模拟系统界面
3月,经过50天的日夜奋战,铁科院完成北京南站列车技术作业过程模拟仿真项目,这是我国第一次实现对车站设计方案进行动态仿真模拟,为铁路大型客运站设计与列车作业过程模拟提供了借鉴。

2006 7月
7月1日,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全线通车。从2001年起,铁科院技术人员奔赴一线投身青藏铁路建设,承担了工程材料应用试验研究及检验、工程质量检测、高原养路机械、高原卫生保障及综合联调试验等科技攻关和技术服务,实现了青藏线全过程环境管理并承担国内交通工程中首次施工期环境监理。2008年,铁科院参与完成的青藏铁路工程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2007年

2007 1月
1月,铁科院进一步明确“行业服务为立院之本,成果转化为兴院之策”,有效促进科技创新、行业服务和成果转化之间的协调发展。

2007 3月

永丰科技创新基地一期

昌平成果转化基地

通信信号创新基地
3月24日,铁科院永丰科技创新基地开工建设,并于2008年初建成投产;同年7月,昌平成果转化基地建成并投入使用;2010年4月,通信信号创新基地建成。成果转化基地建设步伐逐步加快,铁科院成果转化朝着规模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2007 7月

轨道结构试验室

高速弓网关系实验室

高速铁路轮轨关系实验室
7月10日,铁科院“高速铁路轨道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获得国家科技部批准,这是我国首批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同年9月12日,铁科院又一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高速铁路系统试验国家工程实验室”建设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准。自2000年4月铁科院第一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国家铁路智能运输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获得科技部批复开始,经过20年的接续努力,铁科院已经建成和在建10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

2007 12月
12月26日,铁科院举行冠名“中国”揭牌仪式,更名为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08年
2008 2月
京沪联调联试

哈大联调联试

合宁铁路联调联试
2月1日起,铁科院作为联调联试技术牵头单位,统筹安排500名科研人员,奋战150余天,高质量、高标准地完成京津城际铁路联调联试工作,为京津城际铁路工程验收和开通运营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科学依据;同年1月,铁科院130余名科研人员克服南方雨雪冰冻灾害带来的不利因素,圆满完成我国第一条时速250公里的客运专线——合宁铁路联调联试及检测试验任务。此后十余年,铁科院高质量完成了京沪、京广、哈大、京张等全部新建高速铁路的联调联试工作。

2008 6月

6月,在铁道部的统一组织下,铁科院作为加固方案的制定单位和试验测试负责单位,顺利完成500米长定尺钢轨平通平车装载加固运输试验,实现了普通平车运输技术的重大突破。

2008 6月

6月6日,由铁科院承担检测系统集成的我国首列0号高速综合检测列车装配完成,并于同年7月在京津线开始执行检测任务。

2008 8月
8月1日,我国首条时速300公里以上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铁路正式运营。从2005年7月开始,铁科院数百名科研人员投入京津城际建设,多项创新成果得到应用。铁科院参与的京津城际铁路工程获得201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9年

2009 3月

新丰镇编组站下行场
3月24日,铁科院运用信息化技术开发的新一代编组站综合自动化系统(SAM)在西安局新丰镇编组站全面投入试运行,标志着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SAM系统取得了重大科研和应用突破。

2009 8月
8月18日,铁科院通过2009年度首批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正式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资格证书。

2009 12月
12月9日,铁科院牵头负责的武广高速铁路科学试验中跑出时速394.2公里,在当时成功创造了双车重联情况下高速铁路的世界最高试验速度。

2009 12月

中国铁道博物馆内景
12月,按照铁道部决定,原属铁科院管理的中国铁道博物馆与北京铁路博物馆整合,交由北京铁路局代管。1978年,铁道部科学技术馆(中国铁道博物馆前身)正式成立;1993年3月,由铁科院进行代管;2003年9月,更名为中国铁道博物馆。

2010年

2010 3月


3月24日,铁科院与中铁建签署沙特麦加轻轨联调联试项目合同,这是铁科院首个海外联调联试项目。同年7月至11月,铁科院30余名科研人员奋战在麦加建设一线,圆满完成联调联试第一阶段试验任务。

2010 6月
6月28日,铁科院与深圳地铁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这是铁科院进军城市轨道交通领域的一项重要举措;2011年3月13日,铁科院与深圳市人民政府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以轨道交通领域的国家级创新平台为依托,申请和承担轨道交通领域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打造具有公共服务功能、开放型的区域创新体系。

2010 9月
9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铁科院在交通运输工程领域获得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从2011年5月第一期工程硕士学位研究生班开班起,铁科院已经连续举办7期工程硕士研究生班,累计培养学员400余人,为铁路行业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

2010 10月

桥梁支座生产车间
10月26日,一大批中央企业院校重大科技成果在京转化落地项目集中签约,铁科院自主研发的桥梁智能测力支座及远程监测系统实施生产转化,该项目是铁科院首个纳入北京市重大项目支持计划的项目。

2010 12月
12月3日,铁科院承担的京沪高速铁路运行试验中,创造了486.1公里/小时运营线最高试验速度的纪录。

2010 12月
第十届中国国际现代化铁路技术装备展览会
暨第七届世界高速铁路大会展览会现场
12月6日至9日,由国际铁路联盟(UIC)和铁道部共同主办,铁科院承办的第七届世界高速铁路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首次在欧洲以外国家召开的高铁大会。铁科院同期承办了第十届中国国际现代化铁路技术装备展览会暨第七届世界高速铁路大会展览会。

2011年
2011 6月
6月30日,世界一次建设里程最长、标准最高的高速铁路——京沪高铁正式通车。从1997年3月依托铁科院组建京沪高速铁路技术研究总体组,到2008年4月京沪高铁开工,铁科院科研人员为京沪高铁建设接续奋斗,多项科研成果得到应用。2010年11月至2011年5月,铁科院抽调580多名技术人员连续奋战,圆满完成京沪高铁联调联试及综合试验。2015年,铁科院作为主要单位参加的“京沪高速铁路工程”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2011 7月
7月17日,由铁科院监理的拉萨至贡嘎机场高速公路正式通车,这是西藏自治区第一条高速公路。2010年12月15日,铁科院监理的西藏墨脱公路重点控制性工程--嘎隆拉隧道顺利贯通,该隧道全长3310米,平均海拔在3800米,地形地质极其复杂,有“隧道地质病害百科全书”之称。

2011 9月
9月,发改委城市轨道交通设备国产化办公室正式批准由铁科院中铁铁路产品认证中心(CRCC)具体开展城市轨道交通装备认证工作。至今,CRCC累计颁发城轨装备认证证书280余张,涉及50余家企业。

2011 11月
11月,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批准铁科院等全国20个单位为首批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成为当时获批的交通运输领域唯一的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同年,铁科院实施了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行动计划,细化各项科技人才培养措施,出台了《关于推进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行动计划的实施方案》。2016年5月,铁科院获批为科技部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2011 11月
11月27日,铁科院获颁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和安全管理体系认证证书,整体通过了ISO9001、ISO14001和OHSAS18001三个标准首次认证。该认证工作历时近一年,按期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

2011 12月

12月8日,国际铁路联盟(UIC)第79届全体会员大会研究同意铁科院以附属会员身份加入铁盟,成为正式会员。铁科院成为当时除铁道部以外唯一独立加入UIC的中国铁路企业。多年来,铁科院积极组织技术专家利用UIC平台开展多领域的国际合作,先后主持或参与科学研究、标准制修订、产品认证等各类UIC项目50余项,主持完成UIC标准制修订9项,其中由铁科院主持的《Railway Application - High Speed - Dynamic Integration Tests and Trial Operation before Revenue》(IRS 70001)标准已于2016年正式发布,是我国铁路承担的第一个IRS标准项目。

2012年
2012 1月

2012年客运服务系统试验室

2020年全路客票监控中心
1月8日至2月16日,铁科院圆满完成铁路春运互联网售票和电话订票技术支撑任务,12306成为同年春运的一大热点,互联网日售票最高量达119.2万张。从2011年6月,铁科院研发的12306互联网售票系统上线以来,客票团队持续对系统进行优化完善,确保系统稳定运行。2013年春运,互联网最高日售票达到365万;2014年,位于铁科院的客票系统第二生产中心建成,12306形成双活架构,同年春运最高日售票超过500万;2018年年春运期间,12306系统连续11天单日售票量超过1000万张,售票能力已从百万级跃升至千万级;2020年春运期间,互联网最高日售票超过1400万张。12306互联网售票系统年售出车票接近30亿张,已经成为全球访问量和售票量最大的实时交易票务网站。

2012 8月

高速综合检测列车
8月29日,铁科院牵头开展的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最高试验速度400km/h高速检测列车关键技术研究与装备研制”通过科技部验收。该项目从2009年10月立项,在项目组成员的合作下,成功研制出最高试验检测速度达到时速400公里、可在时速350公里进行持续运营检测的高速检测列车,同时建立了专家分析诊断、地面展示、数据存储和管理系统,为保障高速铁路安全高效运营提供技术支撑。目前,铁科院运用管理着全路14列不同速度等级的高速综合检测列车。同时,铁科院还研制开发了轨道检查车、钢轨探伤车、电务检查车、隧道检查车和接触网检查车等5种专业检查车,并投入使用。2014年,铁科院主持的“高速铁路关键基础设施综合检测及评估技术”项目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2 9月

9月20日,经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铁科院成为国际标准组织铁路应用技术委员会(ISO/TC269)国内技术对口单位。2016年,铁科院铁建所、机辆所、标准所获准承担ISO/TC269基础设施、机车车辆、运营与服务3个分技术委员会国内技术对口单位。

2012 12月

6A系统音视频显示终端

6A系统主机
12月起,由铁科院研发的机车车载安全防护系统(6A系统)在和谐型机车上安装使用。该系统是国内首次在同一机车上集成空气制动、防火、视频等多项监测内容,统一接口、统一传输、统一存储、统一显示,对机车状态进行实时综合监测、分析诊断和报警,成为和谐型机车出厂的标准配置系统。

2013年

2013 3月
3月18日,铁科院成立安全生产委员会,同时公布实行《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工作细则》,健全管理制度,落实安全生产管理责任制。

2013 12月

12月17日,由铁科院牵头组建的中国铁路BIM联盟成立,其作为铁路BIM技术研究和应用提供组织支撑,为BIM技术在铁路工程建设和运维领域的深入研究和深化应用奠定坚实基础。目前,该联盟拥有80余家会员单位。

2014年

2014 7月

瓦日铁路
7月起,在铁路总公司的统一协调下,铁科院系统开展了30吨轴重成套技术研究,牵头完成瓦日铁路30吨轴重、1.2万吨重载列车运行试验,并取得圆满成功,建立了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0吨轴重重载铁路成套技术体系。同年4月,铁科院圆满完成大秦线3万吨组合列车综合试验。为了提升既有线货运能力,2013年,铁科院牵头开展27吨轴重重载运输系列技术研究,圆满完成既有线27吨轴重货车(混编)适应性试验,系统掌握了27吨轴重成套技术。

2014 9月

9月,铁科院牵头开展的“高速铁路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系统深化试验研究”通过铁路总公司组织的技术评审。铁科院技术人员历时十余年,攻克了复杂气候适应性、结构耐久性等难题,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综合性能更优的高速铁路CRTS Ⅲ型板式无砟轨道系统,并在高速铁路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对完善我国高速铁路无砟轨道技术体系、提升我国高速铁路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2014 11月

11月,铁科院启用新院标。新院标中的图形与同色调的企业英文名称“CARS”的组合,形成一列现代高速铁路动车的视觉效果。

2015年

2015 7月

7月16日,由铁路总公司组织,铁科院牵头开展的兰新铁路第二双线大风专项试验通过了铁路总公司技术评审。从2014年3月至2015年,铁科院近200名技术人员,在我国第一条途径高寒高原风沙戈壁地区的高速铁路——兰新二线累计开展了10次152个单程测试、9次静置试验,累计试验里程1.7万余公里,完成大风条件下4大类8项试验,为我国西部风沙条件下的高铁行车安全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2015 8月


8月31日,由铁路总公司组织,铁科院技术牵头的大西高铁综合试验正式启动。该试验历时710天,瞄准世界前沿,前瞻性地开展了时速350公里中国标准动车组型式试验等十大类80项科学试验,累计开行各类试验列车1.6万多列次,试验总里程达100万公里,在动车组装备、工务工程、通信信号、牵引供电、振动噪声、灾害监测等多个领域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在当时是规模最大、专业最全、历时最长、难度最大、产出最高的一次综合试验。

2015 10月

院史馆
10月,铁科院正式发布了新时期企业文化核心理念,明确了企业使命、核心价值观,确立了“创建世界一流轨道交通科技集团”的发展愿景。同年12月,铁科文化园及院史馆(茅以升厅)落成开馆,成为铁科院干部职工弘扬传统、熔铸精神的重要载体,也是对外展示、品牌宣传的重要窗口。

2016年

2016 2月

 聚氨酯固化道床技术在
沪昆高铁北盘江特大桥首次实现工程化应用 

道砟飞溅试验
2月25日,铁科院研发的聚氨酯固化道床成套技术通过了铁路总公司技术评审。从2010年起,铁科院技术人员对第三种轨道结构——聚氨酯固化道床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聚氨酯固化道床结构、材料制备、施工工艺和装备等成套技术,提出了相应的养护维修方案。该成果于2014年、2015年分别在瓦日重载铁路、大西高速铁路进行试铺试验和运营考核。2016年7月,该成果在沪昆高铁北盘江特大桥首次实现工程化应用,标志着聚氨酯固化道床技术日趋成熟。2018年12月济青高铁聚氨酯固化道床解决了时速350公里道砟飞溅的难题,并创下了聚氨酯固化道床最高试验速度387.7km/h的世界纪录,2019年在京张高铁首次实现聚氨酯固化道床在道岔区的应用。

2016 6月



郑徐高铁综合试验现场
6月25日至7月15日,在铁路总公司的组织下,由铁科院牵头承担中国标准动车组郑徐高铁综合试验,两列中国标准动车组作为拟运营高铁列车,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时速420公里两车交会和重联运行。

2016 12月

武清产业基地厂区

智能工厂的取料机器人

国家轨道交通检验检测基地(高村)效果图
12月15日,铁科院武清产业基地一期项目建成并正式投产。该项目于2016年4月2日开工建设,7月15日完成主体结构封顶,10月30日工程竣工,实现了“同年开工,同年竣工,同年投产”。以此为起点,铁科院已先后完成武清产业基地二期、三期项目建设,累计建筑面积达到12万平米,目前,武清五期项目已经开工,四期项目和高村基地项目正在稳步推进。

2016年
2016年底,为进一步做好铁路动车组和工务领域技术研究和技术服务工作,经铁路总公司批复,依托铁科院成立中国铁路动车组技术中心、铁路工务技术中心。同年,铁科院组建了铁路大数据研究与应用创新中心、铁路客运咨询研究中心、北斗卫星导航技术应用研究开发中心,为铁路科技创新提供技术支撑。

2017年

2017 4月

4月1日,铁科院办公区科研业务用房项目正式开工建设。该项目由1#、2#、3#科研用房组成,总建筑面积为78366平方米。2015年起,铁科院启动了院区规划调整和办公区科研业务用房项目;2016年8月取得规划突破。2018年2月,3#科研业务用房提前竣工交付;2019年6月,1#、2#科研业务用房竣工并投入使用。

2017 6月

复兴号奔驰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

复兴号动车组“家族”

智能京张高铁
6月25日,由铁路总公司牵头组织研制,铁科院技术牵头,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时速350公里中国标准动车组被命名为“复兴号”。6月26日,“复兴号”率先在京沪高铁首发。从2012年起,铁路总公司组织相关企事业单位、高校启动中国标准动车组研制工作,作为技术牵头单位,铁科院组织编制了总体技术条件,参与了动车组设计、研发、调试及试验验证的全过程。2014年完成中国标准动车组方案设计。2015年6月30日,两列时速350公里中国标准高速动车组在环行铁道试验基地正式开展试验;2016年圆满完成型式试验和60万公里运用考核,通过铁路总公司技术评审。此后,为打造复兴号动车组系列产品体系,铁科院技术牵头研发了京张高铁智能动车组、时速350公里长编组标准动车组、时速350公里17辆编组标准动车组、时速250公里标准动车组、时速160公里动力集中动车组。目前正深入开展下一代高速动车组平台研究。

2017 7月

京沪高速铁路350km/h运营检测试验
7月,在铁路总公司的统一组织下,铁科院高质量完成了京沪高速铁路350km/h运营检测试验,为同年9月21日京沪高铁实现350km/h运营提供了技术保障。2018年7月,铁科院牵头组织完成京津城际铁路时速350公里达速检测试验,为同年8月8日京津城际铁路实现350km/h运营提供了技术支撑。

2017 9月
9月19日,中国铁路总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陆东福到铁科院检查调研,要求铁科院全面发挥铁路科技创新骨干、尖兵、平台作用。三年多来,陆东福书记先后6次到铁科院检查指导工作,多次对铁科院工作作出专门批示。2019年11月21日,陆东福书记在国铁集团科技创新大会上,进一步强调铁科院在铁路科技创新中的职责定位,要求铁科院作为中国铁路战略科技力量,充分发挥铁路科技创新的骨干、尖兵、平台作用,坚持面向路内外、国内外开放合作,打造铁路重大科技攻关、基础理论和前瞻技术研究、创新成果产业化高地,带动铁路科技创新水平实现不断提升。

2017 12月
12月1日,铁科院牵头组织、自主研发的高速铁路地震预警系统成套技术通过总公司技术评审,标志着我国高速铁路地震预警系统研发成功,实现了我国高速铁路地震预警技术的重大突破,填补了我国高速铁路的空白。从2012年起,铁科院牵头启动地震预警系统研发,历时六年,在我国铁路首次实现P波预警、现地与区域多源预警,创新提出地震分级报警分级处置策略,创造性实现多重快速控车措施,创新研发车载地震处置装置,系统各项功能和关键性能通过试验得到全面的科学验证,地震预警与紧急处置实时性指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2018年地震预警系统在大西高铁原太段投入使用,运行稳定可靠。

2018年

2018 3月


京沈客专综合试验现场
3 月起,在铁路总公司的组织下,铁科院牵头在京沈客专沈阳西至朝阳区段组织开展了自主化智能高铁综合试验。铁科院组织近200名技术人员,历时7个月完成了复兴号长编动车组、自主化CTCS-3 级列控系统、CTCS3+ATO 列控系统等28 项科学试验,取得系列创新成果,标志着我国高铁全面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化,迈上了智能高铁新台阶。

2018 3月

我院监理人员在雅万现场

轨道扣件生产过程
3月8日,铁科院和印尼PT Dardela Yasa Guna组建的监理咨询联合体CARS Dardela Joint Operation与中印尼高铁合资公司正式签订雅万高铁项目施工监理合同,标志着铁科院将作为雅万高铁项目监理咨询方,全面开展雅万高铁项目的监理咨询工作。从2015年雅万高铁前期建设启动以来,铁科院作为中方联合体成员,在多个方面参与了雅万高铁建设。2019年,铁科院中标雅万高铁项目钢轨扣件项目,实现了扣件产品在国外高铁项目中的推广应用。

2018 3月

3月16日,铁科院举办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揭牌仪式。按照铁路总公司党组作出的铁路企业公司制改革的部署要求,铁科院积极推进制度体系建设,稳步完成各项规定程序,全面完成院所两级的公司制改制以及网络公司、银通公司、原中铁信弘远公司等业务整合。并于2018年3月5日,完成公司制改革工商变更登记,企业名称正式变更为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2018 3月

3月28日,由铁科院提供技术支持的铁路货运票据电子化在全路正式实施,铁路货运进入“电子货票”时代。

2018 5月

箱梁内模脱模
5月18日,铁科院主持研制的高速铁路跨度40m标准箱梁在郑济高铁进行了首孔成功预制,标志着前后历时10年形成科研成果正式工程应用。从2009年起,铁科院技术团队启动大跨度标准梁研究;2012年深化研究提出发展方向;2014年确定了合理跨度及结构型式;2016年完成了40m箱梁全部工艺和性能试验,研制了1000吨级提运架设备的研制;2018年40箱梁成套建造技术成功工程应用。目前,40m箱梁已在郑济、福厦、南沿江、建衢等高速铁路工程成功应用。

2018 10月

10月,党中央作出全面启动川藏铁路规划建设的重大决策。按照国铁集团统一部署,铁科院全面参与川藏铁路建设的前期工作。推动国家川藏铁路科研项目规划,积极筹建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组织在工程建设、环保卫生、工程管理等领域开展科技攻关,编制数字川藏总体方案,多项技术研究取得关键性进展。

2018 12月
12月12日,铁路基础设施检测中心在铁科院挂牌成立,主要负责组织实施国铁基础设施检测、新建铁路联调联试等工作。2019年6月30日,铁路安全研究中心在铁科院挂牌成立,主要负责开展铁路安全科技支撑体系和铁路安全生产理论制度标准研究,为铁路运输安全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2019年

2019 1月

1月,铁科院与广州地铁、广州轨交基金共同发起合资成立的广州铁科智控有限公司,中标广州轨道交通新建线路通号设备及运维服务采购项目,包括了5条新建线CBTC信号系统和2条既有线延伸段配套通信信号设备建设及十年运维服务。从2008年起,铁科院与广州地铁共同开展了城市轨道交通CBTC系统的自主创新工作,2012年成功研制了我国首套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功能架构完整的MTC-I型CBTC系统。

2019 8月

8月15日,依托国家铁道试验中心开展的京沈客专试车线项目开工建设,并于10月份进入全面施工阶段。按照计划,该项目将于2020年竣工。建成后,环行铁道的综合试验能力将大为提高,并为中国轨道交通发展提供更加强有力的支撑。同年8月1日,还建生产调度楼项目正式开工建设。该项目总建筑面积为25172.28平方米,计划2020年完工并具备验收条件。

2019 8月

浩吉铁路综合试验
8月25日,铁科院牵头在我国“北煤南运”的国家级战略运输通道——浩吉铁路开展了智能关键技术综合试验。该试验历时4个月,铁科院技术人员完成了基于LKJ的货运列车辅助驾驶系统、智能综合调度、基于北斗卫星导航技术的单线铁路CTC系统等7大项试验内容,累计开行各类试验列车280列次,试验总里程达到2.1万余公里,试验成果为更好发挥浩吉铁路运输能力、切实提高铁路货运效率提供了技术支撑。

2019 9月

9月25日,“最美奋斗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铁科院老院长茅以升,首席研究员、12306技术部主任单杏花荣获“最美奋斗者”称号。此次评选是由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等九部委联合组织开展,评选表彰新中国成立以来涌现的英雄模范。

2019 11月
11月21日,铁科院与德国西门子交通有限公司组建铁路技术创新发展合作中心(IDCC),该中心作为双方开展项目合作、技术交流、业务对接的平台,将统筹实施合作项目,共同开拓双方认可的全球市场。2019年,铁科院与德铁公司、德国舍弗勒公司、美国天宝公司开展深入合作,进一步推动相关领域铁路科技创新发展。

2019 12月
12月,铁科院与南宁局集团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至此,铁科院与全路18个铁路局集团公司全部实现战略合作。铁科院与各铁路局集团公司积极探索路企合作发展的新实践,在移动装备、工务工程、通信信号、信息化、节能环保等板块取得产业合作的丰硕成果,铁路局和铁科院“18+1”的关系持续巩固深化。2019年,铁科院经营收入首次突破200亿元。

2019 12月

12月,铁科院老科技工作者协会获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集体荣誉。

2019 12月

京张高铁智能动车组通过官厅水库大桥

自动驾驶技术首次应用于京张高铁

“BIM+GIS”引领京张高铁智能建造新时代
12月30日,世界上最先进的时速350公里的智能高速铁路—京张高铁开通运营。从2015年12月京张高铁开工建设起,按照铁路总公司实施“精品工程、智能京张”重大工程的要求,铁科院全程参与智能京张的方案编制、科研攻关、试点应用、综合试验等工作,在智能建造、智能装备、智能运维等方面取得一系列科研成果,并成功应用于京张高铁建设。

2020年

2020 3月

3月1日,铁科院迎来建院70周年。在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全力抗击疫情的特殊情况下,全院干部职工在院党委领导下,坚持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两手抓、两手硬,在网上开展建院70周年系列活动,通过“云纪念”的方式,坚守建院办院初心,凝聚奋斗不止、拼搏不息、勠力同心、共创未来的澎湃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