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铁科院的发展历程中,科学家精神如同一盏明灯,照亮着一代又一代科研工作者前行的道路。继深度参与铁科院科学家精神工程一、二期后,在院领导的悉心指导下,信息所在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的牵头与密切配合下,再度发力,与院离退休的各专业专家畅谈,一同回溯往昔跋涉足迹与峥嵘岁月,生动展现我院在科研道路上取得的累累硕果;同时寄语年青的科研工作者,鼓励他们奋勇向前,在新时代续写铁科院的辉煌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在我院老一辈科研工作者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自建院以来,以茅以升、程庆国、卢肇钧、周镜、冯叔瑜5位院士为代表的科研工作者们,秉持着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从基础科研做起,肯下“笨”工夫、愿出“拙”力气,凭借扎实的知识储备不断挑战科研高峰。从蒸汽机车、内燃机车到电力机车,再到世界里程最长的高速铁路网的建成,为中国铁路的科技进步做出了举世瞩目的卓越成就。一路走来,他们筚路蓝缕,用毕生精力诠释着老一辈科研工作者不怕牺牲、忘我工作、矢志不渝、无私奉献的科研精神。

忆往昔峥嵘岁月,他们感慨万千。从机车研发到线路铺设、桥梁架设,从通信信号到环境保护,从金化研究到联调联试;从东海之滨到西北荒漠,从白山黑水到琼州椰岛,从深山老林到戈壁盐湖;从曾经春运的人潮涌动到如今便捷的网络售票,全国各地,只要有铁路延伸的地方,都留下了铁科人坚实跋涉的身影。正是在一代代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下,中国铁路的科研之路实现了从追赶到跟跑,再到领跑的华丽转身。

院科学家精神项目实施以来,在赵有明总工程师的直接领导下,在院老协会长、原副院长王忠文,秘书长任秀荣以及阳建鸣等人亲自指导和参与下,信息所今年已开展22场采访活动,与50余位老专家深入交流,录制了时长近700个小时的珍贵资料,其中最年长的老专家已逾94岁高龄。在院老协的积极推动与全力组织下,研究人员深入到老专家的家中、养老院等场所,用镜头和录音笔捕捉每一个珍贵瞬间,留下了大量宝贵的影视资料。这些资料不仅是铁科院宝贵的精神财富,更为后来者树立起一座座永不磨灭的精神丰碑。毫不夸张地说,铁科院能取得今天的辉煌成就,离不开这些老专家们打下的坚实基础,如今的科研成果正是站在他们这些“巨人”的肩膀上取得的。

值得一提的是,西南、西北两所分院,曾隶属于铁科院40余年。在冻土、裂土、黄土、沙漠、泥石流、高原铁路等领域的研究中,作出了突出贡献。尤其是风火山站点,持续观测40余年,积累了珍贵的冻土、气象等各类数据,为高原铁路的修建立下了汗马功劳,成为科研精神的生动象征。虽然与总院分离已有20多年,但当得知铁科院记录院史时仍惦记着他们,他们心情格外激动,对铁科院的感情溢于言表,一再表示:是铁科院培养了他们。他们积极组织了近20位老中青科研工作者参与口述历史活动,这份深厚的情谊与对科研事业的热爱,令人动容。

铁科院的科学家精神,是一代代科研工作者用青春与热血铸就的宝贵财富。它将继续激励着铁科人在科研道路上勇毅前行,为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