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勋章,烙印下一段烽火岁月;一张照片,记录着一段军旅青春。2020年,铁科院集团公司共有17人荣获“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田维平、李志清是其中两位。让我们跟随两位老战士,一起追忆烽火岁月,致敬最可爱的人。
一
田维平,1930年出生。如今的他虽然戴着助听器,但回忆起当年入朝作战时的情景,精神矍铄、思路清晰。
“我是在1952年6月底被任命为华东军区第三野战军高炮65师613团通信主任的,经过训练,于1953年6月22日入朝参战。刚到朝鲜,我们就迎来了第一场战斗。”

(1953年春在朝鲜的生活照)
那是1953年的6月28日,一架飞机在田维平所在部队阵地上空盘旋。因为刚刚赴朝,志愿军对敌机符号和活动规律尚未完全掌握,曾一度认为低空飞过的是我方军机。第二天晚上,美军十余架战机飞抵团司令部指挥所阵地上空开始猛烈轰炸,指挥部的帐篷都被炸飞的石头、树枝划破。“当时,我们的监视哨尚未建好,前方没有发现敌机情况,高炮也刚进入阵地,敌机的轰炸搞得我们措手不及。其中一发炮弹落就在了指挥所帐篷上,后勤的同志还以为我们都'完'了。”
说到这里,田维平停顿了一下,表情也随之凝重起来,因为他认识的一名无线电报员在战斗中牺牲了。“这名无线电报员,我忘记了他的名字。出国前他一再对我表态说“您放心,我到了朝鲜一定勤奋工作,为国争光,争取立功,当时我还拍了拍他肩膀,给他鼓励。结果入朝的第一仗就牺牲了。”陷入回忆的老人声音硬咽,眼泪夺眶而出,顺着眼角往下流,“我心里非常难过!”
虽然战场上高炮在炮兵里算相对安全的部队,但田维平也曾被弹片击中过。“我这里曾被美军的弹片打伤。”田维平指着眉心处说。
事情发生在1953年7月27日,当天10时将在板门店签订停战协定,并在12小时后生效。下午三、四点时,距离签字生效还有六、七个小时,天空传来嗡嗡声。田维平抬头一看,发现五、六架敌机已经飞抵指挥部上空,并开始向我方阵地、机场、指挥所俯冲射击。一排排子弹打穿了志愿军战士们休息的帐篷、枕头,一直穿过最下层的雨布,才无力地落在一边。敌机来得突然,团长还没来得及下令,志愿军的高射机枪即向敌机开火了。战斗打响,志愿军的炮弹、机枪及敌机投下的炸弹交织,火光四起,硝烟在山林间弥漫。
这场持续近两小时的战斗结束后,田维平和一位张姓参谋去机场检查敌机轰炸后跑道的情况。正当他们四处查看、检查敌机投下的弹坑时,一颗定时炸弹爆炸了。“炸弹距离我们不到10米,虽然及时卧倒,但我的脑门儿还是被弹片击中。只觉脑袋嗡的一下,我就不省人事了。”田维平一边回忆细节一边描述着,“后来,还是在张参谋持续的摇晃和呼喊中,我才睁开了眼睛。”然后,田维平忍着伤痛,简单包扎一下与张参谋一起完成了检查跑道的任务。
这次负伤给他留下了头疼、头晕等后遗症,并因此于1954年转业告别军旅,1963年进入铁科院工作,1991年离休。

“抗美援朝的精神是伟大的。前方战士冲锋陷阵,后方群众给我们支援、鼓励。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胜利。”田维平激动地说。
二
抗美援朝战场上,还有一群特殊的战士,他们在战场办报,向前线传递国内的“声音”,他们是一群握笔的战士。李志清就是其中的一员,即便是从事这种工作,他们在战场上也经历了九死一生。
1950年夏天,李志清考入铁路工程总队文工团,成为了一名文工团员。1951年6月25日,年仅18岁的李志清随团赴朝慰问,随后便调至工程总队政治部宣教科做宣教收音工作。提起自己担任收音员工作的经历时,从李志清的表情中能看出满满的自豪感:在那个年代,有初中学历的人并不多,因此,上过初一的李志清便成为了收音员的不二人选。
战争年代通讯不便,战友们获取国内的新闻,全靠收音员们深夜冒着敌机、敌炮轰炸的危险,趴在防空洞内,耳朵紧紧贴着收音机把里面的内容一一记录下来,以便第二天见报刊登。这一工作听起来很简单,但实际做起来并不容易,就连收音机的电池,都是白天从敌军那里缴获来的。而且防空洞并不是绝对安全的,有时候还要躲到朝鲜老乡家去。“有一天晚上,敌机投下燃烧弹,我在屋里没有察觉,朝鲜老乡跑过来拼命地拉着我往外跑,当时我还用朝鲜话对他说没关系不用跑,结果当朝鲜老乡把我拉出去一看,房子全都烧起来了。要不是老乡那么拼命的来救我,我可能就被烧死了。”回忆这段惊心动魄的经历时,李志清依然心有余悸。

说起抗美援朝,李志清说得最多的就是,“当时实在是太苦了!”因敌机疯狂轰炸运输线和医院驻地,物资供应十分困难,所以大家都是背着炒面行军的,“雪球拌炒面”成了大家的家常便饭。抓一把雪、再吃一口炒面,当饥肠辘辘、口渴难耐时,这可就是美味佳肴了。还记得遇到敌机来袭时,他们只能躲到路边寻找掩护,敌机飞得很低,甚至可以看清驾驶员戴的眼镜。“敌机先是用机枪扫射,子弹顺着我的胳膊一直扫过去;然后他们就开始扔炸弹轰炸,两个炸弹一起落下来。”敌机疯狂的轰炸,也在老人的胳膊上留下了战争的痕迹。“志愿军真是太不容易了!”李志清感叹道。

1952年2月底,中朝两国政府先后发表声明,控诉美国军队违反国际公约,悍然在朝鲜和中国东北地区对中朝军民投放细菌武器,李志清也经历了这场惨无人道的细菌战。“美帝搞细菌战的那些疾病,我们几乎全得过。”不幸被感染霍乱、疟疾等疾病后,为了不被大部队落下,李志清只好强忍着病痛,继续背包行军。后来,她还患上了夜盲症,对夜间行军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回忆战火纷飞的岁月,李志清总是谦虚地说:“比起那些真正在前线战场上杀敌的战友们,我们真的不算什么,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
作者单位:铁科院集团公司
选自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老铁路》2021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