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家豪

2020年3月1日,是铁科院建院70周年的纪念日。新老职工都热烈庆贺铁科院70年来为我国铁路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并衷心祝愿铁科院在新时代取得更大发展。

忆当初,1959年,刚跨进铁科院大门时,老院长茅以升先生为我们指点方向:搞科研是为了探索科技未知和攀登科技高峰,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作贡献;我院专门从事铁路建设和运输生产发展研究,就必须以探索我国铁路建设和运输生产发展中急需解决的科技未知为己任。通过一段时间的科研实践后,我进一步认识到:要探索科技未知和攀登科技高峰,首先必须学好和掌握现时的科技知识,并面向实际进行广泛调查研究。简言之,必须“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

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一步一个脚印迈开了研究征程。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为祖国富强和人民幸福作贡献的强烈责任心和事业心驱动下,我的青年、中年、老年时代,就是紧张、有序、有节奏地奔跑在科研路上。

为“读万卷书”,我曾如饥似渴地蹲图书馆、查资料室、跑书店、看展览,凡是有关铁道运经方面的书刊和资料,尽可能地普遍阅读,发现了重要信息,就摘录成笔记留作参考。为了能阅读和学习国外科技资料,我还废寝忘食地埋头学外文,掌握了英语、俄语、日语后,又学习了法语和德语。以钻研中外科技知识和信息为基础,先后撰写了多篇研究报告、学术论文和专(合)著。其中,专著有《铁路编组站设计》《外国铁路编组站》《外国铁路枢纽》《铁路编组站设计优化》《中国铁路车辆减速顶调速系统设计优化》《铁路枢纽设计优化》等;参与有关章节合著的有《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铁路百科全书》《综合运输概论》《当代中国铁路》等。

为了掌握我国铁路枢纽场站建设和作业的现状,我曾多年“行万里路”,走遍全路数百处枢纽、编组站、区段站、客货运站……东北至满洲里,西北至阿拉山口,西南至大理、河口、凭祥,向铁路现场技术人员和工人师傅们求教,并深入观察、了解铁路枢纽站场作业第一线的实际情况。

特别是迎来了科学的春天后,党和国家向广大科技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创造了有利条件。我有幸率先随苏联援华专家学习铁路经济勘测、行车组织、枢纽站场设计4年,后又被派赴日进修铁路站场自动化和高速铁路建设,并出访英、美、加、法诸国铁路考察,还多次参加有关铁路建设和运输生产发展的国际学术会议,扩大了视野,增长了见识,结识了国外同行,获得了铁路科技发展启示。百闻不如一见,亲眼目睹了他国铁路实际情况后,感受更深、震动更大。例如,每一铁路营业公里管理人员,当时美国铁路仅需1.2人,我国铁路多达36人;每一铁路营业人员年劳动生产率,当时美国铁路为800万吨,我国铁路少至80多万吨。一多一少,差距如此之大,根本原因何在?由此,我联想到为什么在中国近代史上国弱民穷,屡遭帝国主义列强欺凌?这些曾经困惑的问题,在美国土地上,一看、一比、一思,获得了答案,归根结底就是因为长期以来我国的科学技术落后。这也充分说明,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深刻揭示并多次强调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是何等重要。我更深刻认识到,要国强民富,要搞好我国铁路建设和运输生产,就必须依靠科技进步。

探索未知  永攀高峰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曾多次去现场调研和参加劳动锻炼,亲自经历和亲眼目睹编组站调车作业人员在进行车列解体和编组作业时,不顾个人安危,从货车上“飞下飞上”,在调车场股道间来回奔跑。一方面对他们的敬业精神由衷钦佩;另一方面,对他们使用的调车设备和工作条件深感不安。由此产生了强烈的责任心和紧迫感,一定要尽最大努力,加速研制能保障调车作业安全、改善调车人员工作条件、提高调车作业设备能力和经济效益的现代化调车设备。

为此,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经铁道部批准,由铁科院运经所、哈尔滨铁路局、哈尔滨工业大学液压传动系结合组成攻关组,把探索这一“科技未知”和攀登这一“科技高峰”作为主攻方向和目标,并选哈尔滨编组站下行调车场作为科研基地,开展了大量科研工作。在铁道部的大力支持下,在路局、分局和站段的积极配合下,在学习、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的基础上,紧密融合我国的国情和路情,经过几年多次反复研究试验,终于在1976年研制成我国第一代先进的货车调速设备。由于它的外形和作业很像千斤顶,因而将其命名为“减速顶”。1977年通过铁道部鉴定,命名为“TDJ减速顶”。至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国研制的铁路车辆减速顶及其调速系统,不仅已在我国铁路200多处站场推广运用,还成功打入国际市场,先后在波兰、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美国等10多处站场运用。运营效益十分显著,得到国内外铁路科技界的好评和赞扬。

岁月不老  奉献不止

我自1959年参加铁科院科研工作,至1995年办理退休止,共参与和主持科研的项目约20余项;自1995年至2018年返聘,又参与和主持铁路建设发展规划、运经所发展规划、铁路志、所志、中国大百科全书、铁路百科全书等研究和编写。各级领导为支持我承担完成的工作,先后给予全国科学大会重大成果奖、全国科技进步二等奖、铁路科技大会优秀成果一等奖、省部级优秀成果奖等奖项,给予我个人很多荣誉。对此,我诚惶诚恐,深感自己的所作所为,距离党、国家、人民对我们的要求和期望,还很远、很远!

我是出生在浙江山村的一个穷孩子,是党、国家、人民把我教育培养成一名科研人员,我的一切都属于党、国家、和人民。现已步入老年,仍感任重道远,谆谆告诫自己,只要有需要,我健在一天,必将继续孜孜以求,生命不息,坚持“读、行、探、攀”从事科研,为国为民作贡献。

(本文刊登于《铁道科研》941期 2020.3.20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