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立新

成昆铁路全线通车现场

程庆国同志是铁科院第二任院长,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党员,他一生忠于党,艰苦奋斗,为中国铁道科技事业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他光明磊落、谦虚谨慎、严于律己、无私奉献的风范永远留在我的心中。

幼年遭遇坎坷,一生追求进步

1927年10月11日,程庆国出生于浙江嘉兴市桐乡县崇福镇。两岁时遭遇家庭变故,其祖父、父亲和大哥接连死于伤寒病,一家人失去了生活来源。1933年,兄妹三人随母亲搬迁至苏州投靠外祖家。1938年又因抗战逃难到上海。14岁时,程庆国不幸患上了肺结核,次年母亲又不幸病故。从小饱受国破家残、战乱流离之苦,令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为国强民安而发奋努力的志向。

1946年中学毕业时,程庆国同时报考了燕京大学历史系、上海交大物理系及清华大学土木系,最后,三所大学都给成绩优异的他发来了录取通知书。程庆国渴望为国家工程建设出一份力,最终选择了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1948年末,程庆国参加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0年6月,由艾知生、李斌介绍,追求光明和进步的程庆国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0年7月,程庆国清华毕业,坚决服从组织安排,毅然前往甘肃天水西北铁路干线工程局工作。由于表现突出,第二年,他就被选拔为我国首批留苏研究生,到列宁格勒铁道学院学习桥梁工程,1956年以优秀成绩完成学业,取得副博士学位回国。

回国后,程庆国同志被分配到铁科院工作,1981年起担任副院长,1983年起任院长。一直以来,程庆国给我的印象都是作风正派,为人坦诚,学习努力,知识渊博,生活朴素。

奋战成昆铁路,把鞋底磨穿

1957年,进入铁科院后的程庆国意识到,中国铁路大规模建设的时代马上就要到来。他用了近十年的时间,磨砺了一把锋利的“宝剑”——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桥梁技术。

1965年,铁科院的战斗队奔赴成昆铁路建设现场,第一批“下楼出院”89人,程庆国担任中共临时党支部书记,并任成昆铁路建设指挥部桥梁技术委员会委员兼预应力混凝土桥梁战斗组组长。针对成昆线地质地形极端复杂、工程艰巨、工期紧迫的特点,程庆国大胆地提出了串联式预应力混凝土梁和悬臂施工大跨度桥梁,以加快铺轨进度的建议,并组织了科研、教学、设计和施工单位联合攻关。

串联梁的主要思路是将梁片分段,在工地设场预制,铺轨前用汽车运到桥位,胶拼串联,张拉成梁,或在桥头串联,用简易架桥机等方法预架就位。成昆铁路中段桥隧相连,将部分桥梁采用串联梁的措施,对争取早日全线通车,具有重要的意义。悬臂施工预应力混凝土桥梁,可以免除繁重的脚手架工程,保证施工期间的桥下净空,并突破当时该类桥梁跨度32米的局限。

通过科学的设计、严谨的计算及严格的试验研究,程庆国带领战斗组在成昆线上分别用悬臂拼装和悬臂灌注的方法,成功修建了中跨48米的旧庄河1号桥和中跨64米的孙水河5号桥。在这两座桥的主跨跨度,以及悬拼、悬灌速度上,达到了当时的国际先进水平。

在建设成昆铁路的日子里,程庆国跑遍了昆明、西昌、楚雄等西南10余个地区。当时成昆沿线的公路交通一度中断,为了向工程指挥部汇报工作,他翻山越岭,从工地独自步行50多公里到西昌,汇报工作后又马上徒步返回,结果刚穿不久的新鞋鞋底被磨出了一个大洞,顾不上饥肠辘辘,又继续进入到施工现场,这在后来成了同事们之间一个趣谈。

成昆铁路于198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程庆国是7个主要获奖人之一。他开创的这种串联梁和悬臂施工相结合的方法,不仅实现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拼装化、属地化,还为这种桥梁向更大跨度的发展积累了经验。在这之后几十年的时间里,在湘黔铁路、津浦铁路复线、九江长江大桥等一系列重大工程中,这项技术都立下了汗马功劳。

程庆国一生谦虚谨慎,始终保持了一个共产党员的本色。他不但在事业上锐意进取,不断攀登,更在政治上原则性极强,作风上严于律己、宽以待人。1976年唐山大地震,他不顾孩子年幼有病,冒着余震危险去调查桥梁震害。他对同志、对学生一向耐心诚恳、和蔼可亲,经常长时间地耐心听取别人的倾诉,也经常放下吃了一半的饭菜接待别人的来访。

程庆国同志于1979年荣膺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2至1987年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十三次代表大会代表,1992年被遴选为俄罗斯运输科学院外籍院士,1993年被遴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他始终认为,在他一生中,只有共产党员和桥梁工程师才是他的终生称号。

(本文刊登于《铁道科研》970期 2021.5.15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