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内新闻

发布时间:2025-08-01   阅读次数:345  

[关闭]

暑运攻坚丨科技赋能列车运行安全防线

面对高温与暴雨交替的复杂天气,铁科院集团公司通号所综合监控和防护事业部团队在宜昌动车所圆满完成自主研发CCS系统建设任务;基础事业部攻坚组在暑气蒸腾的济西编组站完成减速器预装测试、施工指导和最终验收;联锁事业部广湛高铁集成项目团队坚守白昼晨昏,与时间赛跑,用汗水和责任保障项目高质量推进。他们以技术创新为支撑,用精准调试与严密防护,为列车平稳运行拉起安全网。

为暑运高峰注入“智慧芯”

7月14日,伴随首列动车组平稳驶入检修库,由铁科院集团公司通号所自主研发的CCS系统在宜昌动车所正式投入运行。宜昌成为湖北省第三个拥有完整动车所的城市,也为万里长江再添一座现代化铁路枢纽。

为了这一刻,通号所综合监控和防护事业部4月就抽调康建宇、张宾、高强、许黎明、王帅等骨干技术员成立专项团队,签订“责任状”,倒排工期、挂图作战,把任务细化到周、责任落实到人,确保每一项节点可控、能控、在控。

进入6月,现场迎来持续高温与强降雨双重考验,团队全力推进设备安装、光电缆敷设等工作,根据现场实际需求实行“雨季施工保障方案”等措施,协调接通正式电源并投入上电调试,在7月中旬暑运高峰前实现完备功能、质量优良,具备开通运营条件。

系统上线后,为确保系统可靠运行,团队在调度中心冒着热浪开启24小时盯台值守,实时处理问题,用坚守诠释“铁科人”的担当,为高铁安全运行保驾护航。在团队共同努力下,宜昌动车所CCS系统在暑运期间运行稳定、操作便捷,动车所调度效率得到显著提升。

为“货运安全”筑牢防线

6月25日,济西站下行驼峰改造顺利收官。当第一列溜放车组经减速器精准控制、与前车平稳对接时,通号所基础事业部攻坚组成员和现场人员不约而同地鼓起了掌。改造后驼峰溜放能力提升15%以上,解编效率提高5%,空车停留时间压缩0.8小时。在暑运攻坚的关键期,这些成果意味着每天能多调度3列中欧班列,多输送2000吨能源物资。

这背后,是基础事业部高立中、邢群雁、王海龙和王勇等技术人员组成的攻坚组的艰辛付出。

本次工程的24台减速器设备的每台性能参数,都直接关系到改造后数百万辆溜放车辆的作业安全。通号所高度重视,从年初就启动筹备,密切跟踪进度,精心做好方案设计,深入济西站的股道之间熟悉现场情况。基础事业部攻坚组与施工单位一起打磨施工流程,尽量减少施工对运输造成的影响。

在施工过程中,“毫米级较真”是攻坚组成员们秉持的工作准则。济西站改造采用全路首次“现场浇筑”工艺,为增加地基稳固性投入巨大。为使这些投入体现在减速器安装精度上,基础吊装必须严格把关。为提高效率,两台吊车轮番上阵左右开工,吊车下团队成员一丝不苟,熟练而严格的指导每一块轨道板的标高和对中,不达标准绝不放过。

在即将进行机车轧道前的半小时,攻坚组做最后检查时,发现M1减速器护轮轨安装尺寸有误,不及时调整,可能会损伤机车车轮。攻坚组立即通知施工方,要求上道调整,在10分钟内排除问题。问题纠正后,攻坚组每个人脸上漏出欣慰的笑容,而他们后背的工作服上却结出一层白花花的汗渍。

如今,这些同志并没有停下脚步,他们正在补充修订《减速器大修现场标准化作业指导书》,把济西站的经验提炼成可复制的流程;研究适应更大型货车的减速器测试方法,开发智能模拟测试系统以提升数据处理效率……

全力推进广湛高铁集成项目

联锁和列控系统是高铁的“大脑”和“中枢神经”,是保障高铁安全高效运行的核心技术。

广湛高铁为CTCS-3级高铁线路,全线总长422公里,新建车站联锁14套、列控中心34套、无线闭塞中心3套、临时限速服务器2套和应答器2248台。

为确保工程质量,通号所成立集成项目部,由业务能力强、工程管理经验丰富的徐木根同志担任负责人,何志福、黄建文、张龙、陈瑞东等多名技术骨干组成,高质量完成项目前期的软件编制和测试工作。

进入施工环节后,每天清晨7点,项目团队按时开工。积极与设备管理单位对接,细化施工要求,配合施工单位高质量做好联锁、列控中心、无线闭塞中心、临时限速服务器、应答器的安装、调试等工作,为创建精品工程不懈努力。

7月的岭南大地,热辣滚烫,户外温度节节攀升,项目团队与施工单位配合,调整室内外作业计划,将应答器报文录入工作安排在库房内进行,减少户外作业时间。即便如此,库房内最高温度仍在40℃间徘徊,团队顾不得高温酷暑,全天候保质保量完成应答器报文录入和检测工作,为确保工程进度和后续的联调联试实现既定目标夯实基础。

随着项目的全力推进,目前广湛高铁东段(中继6至湛江北)的信号安全数据网已完成布设,为设备接管单位开展静态验收、室外连挂试验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