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8-12 阅读次数:70
暑运攻坚丨高温下的钢轨检测 “火眼金睛”
7月21日晚,唐山北车站,伴随着制动蜂鸣声响起,铁科院集团公司19502号钢轨探伤车圆满完成为期7天的北京局钢轨探伤监督检测任务。车长陈东文刚结束班组总结会,就带领团队马不停蹄地踏上南下之路,准备执行广东城际的探伤检测任务。
从苍茫大漠到辽阔草原,从东方破晓到数点寒星,铁科院集团公司基础所钢轨综合检测团队,依托自主研制的钢轨探伤车,尽心守护运营线路钢轨健康,筑牢铁路安全防线。
烈日下的钢轨医生
还记得5月22日,在甘肃天水,车长陈东文紧紧握着手中的电台,里面传来车站调度“凌晨发生地震,等待发车”的命令。他立刻召开班组会议,组织启动应急响应,加强巡查确保设备安全、安排人员轮换值班休息,及时向部门汇报进展。
当日检测计划原定于早上8点发车,推迟到20点37分发车。在经历了多次检测中途停车待避后,最终在次日凌晨4点30分,19502号钢轨探伤车安全到达定西车站,顺利完成天水至定西220余公里线路的探伤检测工作。
夏季高温又叠加汛期,探伤车司机许焕松一上车就和铁路局交流当日检测区间,包含山区、隧道口和桥梁等高风险区段情况,共享防洪经验,联合应对极端天气。“加强瞭望,及时汇报”这句成了他暑运期间重复频次最高的话。
“广州地区高温湿热,对车辆和检测设备都有明显影响,一定要维护保养到位。”这次从唐山奔赴广州,许焕松和陈东文在车上一边吃盒饭、一边聊着工作。
7月份的广州正处台风多发时期,高温高湿的环境、天窗点作业,都在考验着班组的工作状态。“咬咬牙,坚持坚持,整好这两天”,躺在地上更换探轮的胡占涛,笑着露出洁白的牙齿,随手一抹脸,汗水夹杂着泥水一起滴落到工作服上。
截至7月底,2025年钢轨探伤综合检测班组累计出差超过140天,完成武汉、广州、乌鲁木齐和青藏公司等10个铁路局监督检测和广东城际钢轨探伤检测工作,累计完成检测里程8000余公里。
科技赋能标准升级
为了提高全路探伤车的运用水平,国铁集团工电部依托铁科院集团公司研制19502号钢轨探伤车,打造钢轨探伤标杆示范车。
检测操作员是探伤车的“主刀医生”。钢轨探伤作业系统检测增益、闸门延迟、对中偏移量的设置,都直接影响着检测质量。
针对铁路局探伤车普遍缺乏检测操作标准造成运用水平和检测效果差异大的难题,孙文肖作为19502号钢轨探伤车的检测操作员,不断总结操作经验,与武汉、成都、上海、北京等铁路局探伤车部门反复交流探讨,总结形成《GTC-80ⅡX钢轨探伤车超声检测作业指导书》《探伤车检测作业文件闸门及阈值参数设置细则》和《GTC-80ⅡX型探伤车探伤系统动态标定作业指导书》等一系列检测操作标准规范,为全路探伤车操作标准统一奠定坚实基础。
“要找到统一点,还要兼顾差异性。”孙文肖深知开展全路钢轨探伤监督检测工作的重要意义。面对西北地区的中午高温和早晚大温差挑战,提前做好了探轮胎压预防调整工作。根据每日温度情况,制定发车前整备和中途检查的探轮胎压调整策略,保证超声波探轮状态元气满满,降低温度对钢轨探伤检测的影响。
数据分析背后的坚守
钢轨探伤车快速检测时,道岔、接头和焊缝都会引起超声反射,因高重复频率产生相当数量的幻象波,给数据分析和复核确认造成干扰。
“一定要能探明每一处出波的原因,做到图图有解。”地面分析组长陈茁带领数据分析员赵波和姬思远通过声程计算、工艺仿真和试验验证,开展钢轨探伤车幻象波成因分析及识别方法研究工作,总结形成十余种幻象波的成因和判断方法,识破检测数据中幻象波的假面目,大大降低误报。
“充分挖掘检测数据价值,提供便利的复核定位指导,减轻地面复核的工作量”。陈茁还研究制定了更便于现场定位的伤损报警参考定位描述规范,提高定位的准确性和复核准确率。赵波、姬思远在数据分析中,利用19502号钢轨探伤车回放软件的周期对比、动态阈值回放和A显特征回放等功能,对每一处疑似出波进行多维度分析。
除钢轨探伤作业系统外,19502号钢轨探伤车还搭载了包括轨道状态巡检和钢轨廓形检测的工务巡检系统。工务巡检负责人熊龙辉带领巡检分析员袁伟和张博,深入调研路局运用需求,总结形成《GTC-80ⅡX钢轨探伤车工务巡检作业指导书》《19502号探伤车工务巡检伤损报警判定细则》等规范,提高现场作业的一致性和准确度。
钢轨探伤事关线路安全,使命如磐、责任重于泰山。铁科院集团公司基础所钢轨综合检测班组以钢铁意志迎战高温暴雨的严峻考验,勇担标杆示范车建设的光荣使命,匠心锻造标准化作业的典范,在万里铁道线上筑起安全防线。
未来,这支“钢轨医生”团队将继续以敬畏之心守护安全红线,让先进的快速探伤技术化作护航铁路安全的坚实盾牌,为铁路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技术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