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8-12 阅读次数:113
暑运攻坚丨匠心守护交通强国华南脉络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家高铁网络延伸、物流枢纽升级等重大工程中,铁科院集团公司深圳院以专业技术为笔、以责任担当为墨,书写着新时代交通强国建设的华南篇章。从粤东城际铁路的钢筋铁骨间,到深圳国际物流枢纽的钢构丛林里,从西渝高铁的崇山峻岭中,到地铁轨道的幽深脉络里,深圳院人用精准监理、科学检测、智慧防灾的实践,为超级工程筑牢安全基石,为区域发展注入交通动能。
毫米精度守初心
粤东城际铁路上的监理担当
粤东城际,这条承载“汕-潮-揭一体化”与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战略使命的交通动脉,自开工以来一直面临着“内外夹击”的挑战,软土砂层、急流航道、密集城区等复杂环境交织,涉铁、涉路、涉水工程频繁,施工难度给深圳院监理团队带来严峻考验。
榕城站深基坑是“拦路虎”,40米深坑有深厚砂层与丰富地下水,周边环境复杂。监理组长方精友“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每天首个到现场,检查抽水设备、复核数据,单日抽水8万余方,检查钢筋绑扎,苛求“毫米级误差”,推动站点安全封顶成全线标杆。
榕江北河斜拉桥考验更甚,215米主跨主墩深植航道,钢围堰需在急流与汛期精准打设,20余米深水中承台浇筑难度极高。监理组长徐忠心坚守一线,在主墩爬梯、挂篮钢构等处忙碌,坚持“每个焊点温度、每根钢筋间距不能差毫厘”。
面对6号台风“韦帕”,监理项目部及时部署防台防汛,组织启动应急预案,排查隐患,切断临时用电、加固设备、疏通沟渠,加大巡查,通过信息系统督促整改问题。台风后,重点检查脚手架等危险部位,保障安全生产。
这群“时时放心不下”的监理人,让复杂工程始终锚定安全与质量的航向。项目部在广东省交通厅质量、安全综合督察评比中斩获第一名,这份荣誉背后,是深圳院监理团队用责任与专业,为粤东高质量发展铺就的钢铁通途。
跨域攻坚
物流枢纽的钢构质量“把关人”
深圳国际综合物流枢纽中心的钢铁骨架正在拔地而起,这座未来亚洲最大的“公铁海”多式联运中心,其钢结构质量的“体检报告”正出自深圳院检测团队之手。项目涉及黄冈、杭州、佛山等8个城市的构件加工厂,跨域2000多公里的检测任务,被团队以“铁科人”的硬作风高效攻克。
深圳院检测公司总工程师王金挂帅的专项组里,李洋在佛山厂区连续72小时蹲守焊接现场,用超声探伤仪揪出3处0.2毫米的细微气孔;蓝乐荣、张启盛带领团队成员王健、李洋、贾文杰、左申酉在六安加工厂创新检测流程,将单件钢构件检测时间压缩40%。如今,8家工厂的检测任务已圆满完成,现场安装检测正有序推进。
这座物流枢纽建成后,将让中欧班列的周转效率提升30%,而深圳院提供的钢结构检测数据,正是保障这一超级工程百年寿命的“质量密码”。
科技防灾护通途
西渝高铁上的地灾“预警者”
七月的川渝山区,日均气温超35℃,地表温度直逼50℃。深圳院地灾实验室王健伟、李龙、刘光清、李梦杰正顶着酷暑,为西渝高铁康渝段的地质安全“把脉问诊”。这条高铁线路穿越28处危岩落石工点与23处路基高陡边坡,任何一处地质灾害都可能威胁高铁建设运营安全,团队的监测与评估工作,筑牢安全“隐形防线”。
“既要数据精准,也要团队安全”。为避开高温峰值,团队把作业时间调整为清晨6点至9点、下午4点至6点,单次野外作业控制在3小时内。带着三维倾斜摄影设备攀爬陡峭山坡,在危岩下方布设监测点,在边坡顶端记录地质数据……成员们的安全帽上凝结着层层盐霜,始终保持着对数据的极致严谨。
技术赋能让防灾更精准。团队运用离散元分析软件,模拟隧道洞口危岩体的失稳路径与落石冲击能量;通过半定量指标体系与定量模拟结合,精准划分风险等级;对高陡边坡自动化监测方案进行技术审查,提出优化建议。这些基于科学的数据与方案,为危岩整治、边坡加固提供了决策依据,让西渝高铁在崇山峻岭中多了一份安全保障。
智能巡检护安全
地铁线网的守护尖兵
深圳院与深圳地铁联合组建创新团队,共同开展深圳地铁城轨综合检测车升级改造与检测运用,让这辆“轨道医生”具备线网级检测能力。
刘玉涛带领团队梳理既有问题及检测需求,制定升级改造方案。李忠涛、谢广汇等人组成的设备小组历时半年,完成7套系统升级与6套系统新增。改造后,检测车搭载17套专业系统,覆盖轨道、接触网、隧道等关键领域,可全面检测评估线路运行状态。郭建钦、涂建、王道中等人组成的数据分析小组,依托检测数据开展多源融合分析,出具200多份报告,为地铁安全高效运营提供技术支撑。
近日,该车完成深圳地铁1号线、10号线检测后调配至2号线,实现线网级检测,有效提升了设施状态检测精准度与系统联调效率。
深圳院始终以铁科院集团公司的技术底蕴为支撑,以华南窗口的区位优势为依托,在钢筋水泥间守护家国梦想,在毫米精度中注入工程生命力。作为交通建设的“专业护航者”,深圳院将继续以匠心致初心,用技术与担当,为世界一流铁路科技企业建设赋能献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