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内新闻

发布时间:2025-08-22   阅读次数:219  

[关闭]

我是党员丨李学宝:铁路大质量量值溯源体系的守护者

李学宝,中共党员,标准所研究员、国家法定计量检定机构考评员、国家计量标准一级考评员,长期从事数字指示轨道衡、自动轨道衡、轨道衡检衡车、铁路货车超偏载检测装置等计量技术研究工作。曾获铁科院集团公司优秀共产党员、“四好”党员、2021年春运立功竞赛先进个人等荣誉。主持/参加国铁集团、集团公司课题20余项,主持/参与编写规程规范15项,荣获中国铁道学会、北京市政府及集团公司科学技术奖10项,取得国家专利15项。

在铁路货运计量的精准世界里,他以技术创新为笔,书写数智化建设的革新篇章;以标准规范为尺,筑牢大质量量值溯源的根基;以国际服务为桥,让中国计量技术闪耀“一带一路”。他就是铁科院标准所研究员李学宝——一位用初心守护铁路计量精准性的中共党员,一位在平凡岗位上铸就不凡业绩的铁路科技工作者。

在数智化浪潮中勇立潮头

“检定员出差归来需手工处理海量数据,全凭手写完成检定证书。” 2006年,研究生毕业的李学宝怀揣着对铁路的向往,进入铁科院标准所轨道衡站。彼时的轨道衡站,信息化建设正处起步阶段,是一片亟待开拓创新的“热土”。

李学宝凭借求学时代积累的软件编写基础,在这片“热土”上终于有了大展拳脚的机会,他浑身仿佛有使不完的劲。“用技术改变现状”的信念在李学宝心中生根发芽。身为党员的他深知“实干”是最响亮的誓言。在单位的支持下,他静下来钻研编程技术。从字段逻辑梳理到代码反复调试,从功能模块设计到错误校验优化,无数个夜晚,书桌前的灯光见证着他的执着。

“感谢单位给予的发展平台,在前辈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在技术创新的道路上越走越顺畅,越干越有劲。” 李学宝满怀感动地说道。

星光不负有心人。经过不懈努力,第一代证书打印软件终于问世。这款软件集关键字查询、字段自动赋值与错误智能判别提醒功能于一身,大幅减少手动输入工作量,从源头可以降低人为差错风险,为检定工作的准确性筑起第一道技术防线。

技术的进步永无止境,随着软件应用数量的逐渐增多,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单机版软件的数据同步难题与版本升级瓶颈逐渐显现。“难题就是冲锋的战场!”李学宝迎难而上,研究升级完成了证书打印系统,实现数据共享与自动升级功能。

解决了数据同步和版本升级的问题后,李学宝并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针对现场检定“手写笔算”易出错、效率低的痛点,他和团队走访生产厂家,编写数据接口约定,开发出检定数据提取及处理软件,在全国推广后广受好评。

面对检定员出差时间久导致证书出具延误的问题,他带领团队研发B/S结构轨道衡综合服务网络平台,实现检定证书电子化。深入探索轨道衡与铁路货车超偏载检测装置检定的数智化新路径,让轨道衡站的信息化水平不断跃上新台阶。

从手写时代到云端平台,从单机软件到网络系统,他用近二十年的坚守证明:初心如磐,方能在技术革新的浪潮中勇立潮头。

为计量标准锻造精准内核

检衡车,作为检定轨道衡与铁路货车超偏载检测装置的计量标准器,是全国铁路货运称重量值准确统一的基础,更是铁路货运计量安全监控系统的核心。轨道衡站虽已建立铁路大质量量值传递体系,曾长期面临一个关键难题:偏载、偏重量标准值无法直接溯源至国家计量基准。依据原有规程,检衡车被视为理想刚体,偏载率、偏重差需通过理论计算得出,但实际结构的复杂性让计算结果存在局限。

“不能让计量数据‘打折扣’,这直接关系到铁路运输安全与贸易公平。”李学宝和团队成员创新性提出“标准超偏载检测装置”构想。

为确保方案符合量值传递要求,他们对性能指标、不确定度等核心要素反复推敲计算,最终建成由8个独立称重单元组成的高精度系统,实现2个单元组合误差≤10kg、4个单元组合误差≤20kg的“严苛”标准。这一突破将检衡车偏载、偏重标准值从“理论计算”推向“实测计算”,成功溯源至国家计量基准,为计量精准性注入“硬核”支撑。

标准是计量的生命线。为打通新量传溯源体系的“任督二脉”,李学宝主持或参与制定了《超偏载装置计量车》《超偏载检测自动轨道衡》,修订了《铁路货车超偏载检测装置》《铁路货车超偏载检测装置》等标准规程文件。这些标准规程如同一道道“安全线”,为量值传递的规范化提供了坚实技术依据。

面对重载铁路发展需求,李学宝作为技术骨干,依托国铁集团重点课题研制新一代T8系列检衡车。通过创新优化轴重、车辆定距、砝码布局等关键参数,新检衡车扩大了测量量程,填补了重载铁路量值溯源的空白;关键部件的优化设计进一步提升了设备安全性能,让计量标准的这一 “重”器真正适配铁路货运的未来发展方向。

从打破理论局限到构建实测系统,从完善标准规程到迭代硬件设备,身为党员的李学宝以初心校准方向,以匠心打磨技术,用20余项课题研究、15项专利、30余篇论文的成果证明:匠心筑梦,方能为国之“重”器锻造精准内核。

让中国计量技术闪耀国际舞台

“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为铁路计量技术走出国门搭建了广阔舞台。当中国标准与世界需求的齿轮开始咬合,李学宝深知:“计量不仅是技术的较量,更是信任的桥梁,我们必须让中国方案在国际舞台上立得住、信得过。”

时光回溯至2022年3月,老中铁路有限公司向轨道衡站发来委托:完成中老铁路轨道衡称重功能首次测试。然而,因疫情跨境出行受限的困境横亘眼前。

“我是党员,难题面前不能退!我们一起想办法。” 李学宝带领团队连夜研讨,无数次头脑风暴,创新提出“参考车辆+远程监控”模式。后期测试中,他全程视频连线指导,和团队一起圆满完成测试任务,为国际铁路技术服务开辟了新路径。

2023年底,中老铁路轨道衡新增偏载检测功能。新的问题接踵而至,如何在验证称重性能的同时,攻克偏载性能检测的技术难关?李学宝再次主动牵头,与老中铁路公司、设备厂家多方深度对接,量身制定技术方案:将我国自主研制的新型检衡车组发往老挝,凭借高准确度、多参数覆盖的优势,破解参考车辆使用时间短、偏载测试无标准的难题。

时序更迭,2024年3月,精选的最新型T8D型检衡车组经全面检查后发往老挝,李学宝赶赴现场测试。中老铁路轨道衡分散在四个城市的车站咽喉区,每个测点现场距监控中心平均一两公里,测试团队中午运输间隙穿梭于现场与监控中心。

“现场位置偏僻,可不像在国内能随时点外卖,每次测试结束基本都过了饭点,匆匆扒几口饭又得赶往下一个城市,那段时间大家的作息全乱了。”在这样的条件下,李学宝一边想方设法改善团队生活,一边冲锋在前以身作则,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诠释着坚守的意义。

“老挝的高温与强紫外线远超预期,现场无遮挡暴晒,正午气温居高不下,阳光直射在皮肤上如同灼烧。尽管做好了防晒措施,测试人员的脖子、胳膊仍被晒得通红刺痛。” 李学宝满是心疼地回忆道,“但团队成员没有一个人退缩,始终坚守岗位,严格遵循‘每日一台’的高效计划,在有限时间里精准完成每一项数据采集。”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自动轨道衡的称重、偏载、偏重功能测试圆满完成,不仅积累了国际轨道衡测试的宝贵经验,更以准确的计量数据为中老货物运输量核算提供权威依据,为两国贸易结算公平公正、“智慧通关”建设注入计量动能。

“每次穿过铁道,看到列车驶过,总觉得铁路藏着无穷的奥秘,仿佛在铁轨的尽头,还有更多未知的风景静待探索。”那个曾经在铁道边怀揣梦想的懵懂少年,在时光的长河中悄然蜕变。

铁路计量在铁路行业乃至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是铁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保障。如今,李学宝也成长为铁路计量的守护者。从实验室的代码编写到国际舞台的技术服务,他始终用坚守和奉献,诠释着党员的初心与使命。扎根铁路计量一线,以“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守护着铁路大质量量值溯源体系的每一个环节,在平凡岗位上书写着新时代铁路科技工作者的使命与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