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8-22 阅读次数:264
暑运攻坚丨数智赋能 以“硬核”担当战热浪
暑运期间,全国铁路系统迎来客流高峰与极端天气的双重考验。面对持续高温与强降水,铁科院集团公司电子所工程师们穿行在50℃的钢轨间、闷热的地下站台和20米高的桥梁监测点,在机车检修、车站运维、联调联试等关键环节展开攻坚,以数智技术为引擎,以“硬核”担当为底色,用汗水浇筑出一条条智能化的安全防线,谱写新时代铁科人的“热浪战歌”。
在机车与股道间穿梭
盛夏的沈阳,骄阳似火,沈阳铁路局苏家屯机务段中修基地的铁轨被晒得滚烫。电子所沈阳局数字机务平台项目组的成员们顶着酷暑,往返于检修车间与办公楼,为沈阳局数字机务平台的建设挥洒汗水。
苏家屯机务段作为沈阳局唯一具备机车高级修能力的站段,正在积极推进数智化转型赋能机车检修效率和运维管理水平提升。铁科院集团公司电子所承担沈阳局数字机务平台建设任务,通过打造智能化、精益化管理系统,实现机车检修流程优化、运维效率提升,为铁路运输的安全稳定提供有力保障。
入夏后,高温天气持续不断,现场产线施工带来噪声和尘土,为现场项目组的工作带来严峻挑战。为确保智能运维管理系统、精益检修管理系统主流程建设的顺利推进,现场项目负责人高自赏和刘贺天统筹部署,组织团队细化实施方案,明确职责分工。各成员以超越高温的工作热忱坚守岗位,在需求调研、系统设计、代码开发及功能测试等各个环节,充分展现了高度的专业素养与饱满的工作热情。
为找到系统架构设计、流程优化的最优解,项目组成员常常针对技术细节展开激烈讨论,在充分论证下确立技术路线。为攻克技术难题,软件工程师张贺飞已经连续几天加班加点,他说:“这个问题不解决,我连觉都睡不好,想到能为铁路数字化建设出一份力,让现场的同志们用上我们研发的系统,再累也感觉值得。”
除了保证平台主流程建设,项目组还积极开展物联网应用探索工作。夏季的高温让现场如同一个蒸笼,即使站着不动也会汗流浃背。在深入现场的调研中,他们每天早早戴好安全帽,拿上检测工具,在机车与股道之间穿行。为了获取准确的数据,他们仔细观察机车的停放位置、移动轨迹,与现场工人深入交流,了解实际作业中的需求和痛点。汗水湿透了衣服,紧紧贴在身上,脸上的汗水则在布满灰尘的脸上留下一道道清晰的痕迹。
经过项目组全体成员的不懈努力,当前,智能运维管理系统、精益检修管理系统已完成主流程建设,标志着苏家屯机务段在机车小辅修和检修管理方面迈入数字化、智能化的新阶段。
智能运维管理系统实现了机车小辅修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从检修计划的制定、任务的分配,到检修过程的跟踪、质量的把控,再到检修记录的归档,都可以通过系统高效完成,大大提高了检修效率,缩短了机车的停修时间。
精益检修管理系统则聚焦于检修过程的精益化管控,通过对检修流程的优化、资源的合理配置,降低检修成本,提升检修质量。系统能够实时监控检修进度,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确保每一台机车都能以最佳状态投入运营。
在机车库内定位的应用探索方面,项目组也取得阶段性进展。他们通过大量的现场调研和数据采集,初步掌握了机车在库内的移动规律和定位需求,为后续的系统开发和应用奠定坚实基础。
在车站热浪中坚守
钢轨在烈日下舒展着灼热的筋骨,站台的水泥地面蒸腾着肉眼可见的热浪,连风都带着火烫的性子。电子所负责机电事业项目的工程师们正在车站的热浪中奔波,身影出现在站台、综控室、演练场,安全帽下的额头渗着汗珠,厚重的工装上印着盐霜,在暑运的脉搏跳动处,默默书写着坚守与拼搏的故事。
昆明铁路玉溪站,工程师郭晓蒙已经连续奋战几个日夜。为确保系统和设备在暑运客流高峰中平稳运行,郭晓蒙和车站工作人员一同争分夺秒地调试管控平台各项参数。
“再把闸机响应灵敏度上调0.3秒,暑运高峰每个人能再快一点点通过,大家就可以少排一会儿队。”他边调边对身旁的车站技术员说,声音里带着熬夜后的沙哑,却透着不容置疑的笃定。天边泛起鱼肚白时,各项参数基本调整完毕。工作日志上大大小小用红圈圈出的重点,像是给这份坚守盖了个无声的印章。
沈白高铁抚顺站现场,夏日炎炎更加提升了项目组全员冲刺的热情。为确保沈白客运专线能如期开通,联调联试工作正在热火朝天地进行中,电子所工程师马志勇、王迅扬、尹帅,正驻守在沈白线抚顺站综控室,为车站工作人员开展业务培训:从系统界面的每一处细节到不同工况下的切换逻辑,都手把手教学、反复推演。
主讲员尹帅嗓子说哑了,也顾不上喝水,只因此刻多一分细致,开通后就少一分风险,每一次演练都为着那最终安全畅通的通车时刻。
松江河站现场,地表温度已突破40℃,干燥的地面都被晒出青烟。为保障项目安全有序推进,电子所机电事业部副主任樊楠与项目负责人党啸带队开展消防演练。在数十次不同场景的模拟演练结束后,项目组成员脱防护服时带出一串汗珠砸在地上,他们记录数据的笔记本上,除了规范的操作要点,还印着几处晕开的汗渍。
长沙站,管控平台系统升级改造项目正在加班加点进行中。凌晨1点,工程师胡东杰、强万聪、张善清还在紧盯屏幕跳跃的符号,键盘敲击声、鼠标点击声和系统提示音不绝于耳。“暑运不停工、改造不影响运营”,为提升车站运作效率及旅客出行体验,此次长沙站管控平台系统升级改造项目,要在暑运间隙完成软硬件升级、数据迁移、联动测试、讲解培训,以及全天运维保障等多项任务。
工程师团队制定了“分时段攻坚”策略。上午及夜间扎根车站现场,对新服务器进行软件部署调试,同步为车站相关工作人员开展业务培训,将升级后的系统逻辑与操作要点化作通俗易懂的讲解。午后2-4点运营间隙,顶着站台40℃的高温进行模块测试与部署,对导向屏、广播区域等点位联动测试。经过工程师团队分秒必争的努力,目前新系统已完成数据迁移、导向屏及广播设备测试、平台手持机调试、客管客设系统部署等工作。新服务器平台软件运行稳定,系统及网络正常,基本具备切换条件。
联调联试多线并行
随着全国多条在建高速铁路项目关键节点的临近,联调联试项目进入多线并行的进度冲刺阶段。国内多地持续遭遇罕见高温,部分地区出现极端降水等恶劣天气。电子所安全系统部联调联试客运服务信息系统、自然灾害及异物侵限监测系统、综合视频监控系统团队发扬风格,艰苦奋战,为圆满完成各铁路项目动态验收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蒸笼”战场的攻坚先锋。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广佛东环线科韵路站,在温度超40℃的地下封闭车站内,刘浩朋带领团队迎难而上,全力推进客运服务信息系统联调联试工作。
广佛东环铁路全线车站均为地下车站,建设期间尚未配备通风设施,空气潮湿闷热且蚊虫滋生。团队成员坚守一线,在潮热的环境中奋战,衣物被汗水反复浸透,风干后结出多层盐霜。大家靠持续饮水来进行降温,人均日均饮水超5升,凭借高度的责任感和顽强的意志力,保障了客运服务信息系统联调联试工作的稳步推进。
高架桥上的守望先锋。“小里程方向高架桥上人员已就位”,自然灾害及异物侵限监测系统检验员袁碧懋在到达高架桥测试点位后向调度所负责人汇报人员情况。
一场大雨过后,空气变得愈发闷热,各种蚊虫也出来活动。为顺利开展天窗点内的异物侵限监测系统测试,袁碧懋趁傍晚提前爬上20多米高的板凳桥,准备在夜间开展测试工作。桥下漂浮的杂草和淤泥使前进的路变得光滑,他们手扶着墙壁一点一点前进,到达测试地点后静静地等待天窗点的到来。
藿香正气水的VIP用户。逼仄的小屋内堆放着50多台视频监控终端,综合视频监控系统检验员沙兰可一边喝着藿香正气水,一边操作手中的鼠标,在新建重庆至黔江铁路综合视频专业测试现场开展视频系统并发调用能力测试。
由于测试场所为临时搭设,房间内没有空调,测试人员要在封闭的室内,对300多路图像进行视频调用和云镜控制操作,为防止中暑,藿香正气水成为测试现场的必备饮品。“汗滴掉落的声音,是我们的进度条。”测试人员如是描述。
在铁科院集团公司指导和支持下,电子所已完成新塘经白云机场至广州北站项目白云机场北至竹料段、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广佛环线广州南站至白云机场段、莞惠城际小金口至惠州北段、新建重庆至黔江铁路重庆东至黔江段、沪渝蓉高速铁路武汉至宜昌段等10条线路的现场测试,圆满完成各项联调联试任务,期间还首次完成综合视频监控系统视频并发调用能力的测试,为后续该项测试深化奠定了基础。
从东北平原到云贵高原,从珠江三角洲到长江经济带,铁路数字化建设的星火正在盛夏的热浪中燎原。电子所工程师们安全帽下的汗珠、工装上的盐霜、监控屏前的目光,共同凝结成暑运安全防线的最硬核“代码”。这场暑运大考中,每一滴汗水都是对“人民铁路为人民”誓言的生动注脚,每一次技术攻关都在为交通强国建设写下新的时代标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