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8-26 阅读次数:192
暑运攻坚丨高温下的列车“守护者"
七月流火,全国铁路客流持续高位运行,每一趟列车的安全准点都承载着万千旅客的殷切期盼。铁科院集团公司机辆所/纵横机电产品运维保障团队,这支守护列车“钢铁之躯” 的精锐之师,正默默扛起重任——保障着列车网络、牵引、制动、安全等核心系统的稳定运行,以精湛的专业技术和不懈的奋斗精神,构筑起守护铁路运输安全的坚实屏障。
秦川大地上的"烤验"
八百里秦川的关中大地上,热浪翻涌,夕阳尚未褪去暑气。西安新丰镇机务段内,机辆所/纵横机电工程师李东从“桑拿房”般的机车驾驶室走出,汗湿的工作服在烈日与车厢60℃高温的交替炙烤下,早已结出盐霜。他肩负着保障机车牵引、网络、制动等核心系统稳定运行的重任,白天顶着烈日往返整备场与主机厂,夜晚在汽笛轰鸣中整理工具,用“湿了干、干了湿”的工作服,诠释着铁科人的坚守。
凌晨时分,夜色如墨。待班室里,李东在汽笛长鸣与车轮 “哐当”声中,熟练地整理着作业工具和物料。随着机车缓缓驶回检修库,李东立刻背着工具包,拉着载着制动机模块的转运小车,一头扎进机械间,开始检修作业。
机车的每一部件经过白天的烈日炙烤,都滚烫得令人难以触碰。而李东要怀抱着将近二十公斤的制动机模块,一次次往返于车下与机械间。没有通风设备,阳光暴晒的车体加上机车刚停止运行设备散发的余热,将机械间变成一个名副其实的“蒸笼”。李东一边作业,一边汗水如注,完成一台车的作业后,衣服早已湿透。正是在这样年复一年的工作中,他不断磨砺着作业技能,提升现场作业的效率。
钢铁动脉上的"热"战
在“北煤南运”大动脉浩吉铁路,装载纵横机电CAB-A制动系统的127台配属机车日夜奔忙,担当主要运输任务。武汉襄阳机务段内,工程师姜喜宏在高温钢轨旁创下日行3万步的记录。他对每台回库机车进行制动机软件升级,在50℃的机械间里连续作业数小时,单位慰问的冰镇酸梅汤,常常被忘在休息室,冷饮早就变成了热饮,工作服上的盐霜成了最耀眼的“勋章”。
七月重庆,高温预警持续。在重庆西动车所的检修库内,工程师们顶着高温开展制动压力开关整改、并联电阻加装及电源板卡绝缘普查等工作。当最后一项有电实验验证成功时,夜幕已然降临——这一天,他们用12小时的坚守,确保了整列动车组的“健康”上线。
虹桥枢纽的“双线”作战
八月申城,上海虹桥动车所的检修库变身“科技战场”,纵横机电上海服务站开启“白夜交替”模式:白天在无空调车厢内进行复兴号动车组大版本软件升级,夜晚为动车组“把脉问诊”。工程师周金超同时操作两台笔记本电脑,在高温+密闭空间里“左右开弓”,汗水顺着安全帽带滴落。“每当在车站看到旅客登车的背影,就知道所有辛苦都值得。”他擦着额头汗水憨厚地说道。
多线并进的“保障”行动
2025年暑运如火如荼进行中,面对用车高峰提前到来的挑战,机辆所所属铁科纵横(天津)公司沉着应对。 从生产车间的日夜奋战,到技术中心的反复钻研;从千里驰援的紧急奔赴,到天津本部的统筹协调,各部门员工坚守岗位、勇挑重担,用担当守护通途,用实干书写攻坚答卷。
变流器来不及像往常拆卸后返厂检修,邢广桐等6名技术骨干临危受命,直抵主机厂。突破熟悉的设备与工序,团队首次挑战CR400AF变流器三级修。在车下狭小空间内,经过连续9天的日夜鏖战,完成高质量交付,为列车“心脏”注入强劲动力。而他们的手指磨出了血泡,腰背布满淤青,汗水与落灰和成了泥浆。
产品开发部团队围绕高性能摩擦材料产品技术攻坚,聚焦CR220J、CR200J闸片的装车考核,兵分两路开展工作:一组前往昆明,对闸片运用情况进行跟踪,确保产品状态良好;另一组奔赴兰州,协调推进装车考核工作,以拓宽产品应用车型。
近年来,依托金属材料与粉末冶金技术的融合创新,团队成功研发系列化闸片产品,应用于多个重点项目,突破材料微观调控、摩擦优化等关键技术,构建国内领先的“理论-设计-制造-验证”全链条能力。
面对暑运期间如潮水般的产品需求,铁科纵横(天津)公司各条战线全面奋战、协同攻坚、决胜生产保障:生产计划部协调推进瓶颈物料与工序;质量尖兵将安全防线前移,多名质检员深入关键物料供应商车间,开展检验对标、信息共享、管控提升等工作,从源头阻断风险,保证生产高效运转;制动盘及制动夹钳班组发挥团队优势,制定优化提效方案、严控关键工艺指标,保障动车、城轨、青藏发电车等多个急难险重项目的交付要求;橡胶制品班组安排两班制生产,克服高温模具的烘烤,保障出品质量;牵引检修班组骨干驰援,其他成员主动请缨加班、优化工序衔接……
从关中平原到长江之滨,从戈壁荒漠到江南水乡,铁科人以钢轨为笔、汗水为墨,在万里铁道线上书写责任与担当。当旅客享受飞驰列车的便捷与舒适时,鲜有人知在机械间、检修库、铁道旁,这些默默奉献的身影,正挥洒着浸透衣衫的汗水,尽心守护着中国高铁的安全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