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内新闻

发布时间:2025-08-27   阅读次数:267  

[关闭]

我是党员丨闫宏业:为铁路路基筑牢“安全防线”

闫宏业,中共党员,研究员,铁建所岩土工程事业部副主任。长期从事寒区高铁路基冻胀整治、软弱地基处理、智能填筑及高原铁路灾害防控技术研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以上项目20余项,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奖,以及中国专利银奖、优秀奖等奖项。

破解寒区高铁“毫米级”难题
靠的是坚守与匠心

2008年,怀揣铁路梦想的闫宏业加入铁科院铁建所岩土事业部。这是一个有着深厚传承的团队——其前身由卢肇钧院士、周镜院士等岩土工程泰斗亲手创立。周镜院士“越是地质条件复杂、恶劣的地区,在建筑路基时越容易出问题,越需要岩土工程人‘问诊把脉’”的嘱托,成为他科研路上不灭的灯火。

作为年轻一代铁科人,在学习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更迫切地希望追随老一辈铁路科学家的脚步,积极投身勇攀高峰、追求卓越的科学实践。跟随着团队,闫宏业深入东北严寒地区,扎进哈大高铁施工现场。

当时,寒区高铁建设面临“冻胀”这一世界性难题,冬季路基冻胀可能导致轨道变形,春季消融又会引发沉降,直接威胁行车安全。

闫宏业与团队迎难而上,为摸清路基冻胀机理,他们在东北的寒冬里“扎营”。零下30℃的试验段上,他们顶着风雪埋设传感器,记录路基温度、水分及变形数据;实验室里,他们反复开展粗粒土冻融循环试验,分析冻土力学性能的变化规律。

历经一系列科研攻关,闫宏业和团队成功揭示了冻融环境下粗粒土填料的冻胀特性,创新提出微型盾构靶向置换的路基冻害整治技术,就像给路基做“微创手术”,精准置换路基冻胀部位不良填料。这项技术在秦沈、青藏等铁路典型工点得到了应用,将路基冻胀量控制在安全阈值内,保障寒区铁路线路平顺性与安全运营。

十年磨一剑,2018年,闫宏业参与的“严寒季冻区高速铁路毫米级变形标准下路基平稳性控制技术及应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份沉甸甸的奖项背后,凝结着科研团队在漫长寒冬里坚守初心、攻坚克难的智慧与汗水,镌刻着他们突破技术禁区、攀登创新高峰的执着与勇气。

让路基施工装上“智慧大脑”
是我们这一代铁科人的使命

传统路基施工中,压实质量检测靠“抽样挖坑”,效率低、风险高。针对现场工作的痛点,闫宏业和团队将目光投向智能填筑技术。

已深耕铁路岩土工程领域多年的闫宏业,接过前辈的接力棒,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复杂堆积体站场路基智能施工关键技术”、国铁集团科研专项“基于压路机振动波场效应的路基填料压实质量实时检测技术”,以实际行动诠释着铁路科研工作者的创新精神与责任担当。

在科研攻关中,他带领团队揭示压路机-填料能量互馈机制,首创“能量压实值(CEV)”连续检测指标”,为压路机装上动态智能感知系统,实时回传“机-土”耦合数据,成功实现“碾压一遍、评价一遍”。

2023年,闫宏业和团队研发国内首套采集分析一体化压实质量连续检测装置,实现施工过程全覆盖实时监控,检测效率获得极大提高。该技术纳入《铁路路基智能填筑技术指南》,应用于京雄、成渝中线等重大高铁项目,推动我国高铁路基施工迈入“智能时代”。

挑战高原铁路“极限”
党员必须冲在最前面

高原铁路建设堪称“极限挑战”,青藏铁路面临气候暖湿化,多年冻土退化威胁线路稳定……这些“世界难题”,成了闫宏业近年的主攻方向。

围绕青藏铁路,闫宏业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铁集团等科研项目,带队从格尔木出发,途经昆仑山、五道梁、沱沱河、风火山、唐古拉山等青藏铁路沿线典型地貌单元,开展冻土工程病害调研。

在海拔凛冽的高原之上,最稀缺的莫过于稀薄的氧气,最珍贵的恰是滚烫的精神。闫宏业如同一位温厚的守望者,时时关切着每位队员的状态——他精心优化工作方案,以推心置腹的谈心谈话化解心结,及时舒缓高原反应带来的身心双重考验。他用“缺氧不缺精神”的有力誓言点燃团队斗志,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使队员们既能仰望冻土之上铁路延伸的壮美,亦能触摸铁轨缝隙里流淌的人性温情。

一路上,队员们迎着稀薄空气负重前行,终以钢铁意志征服高原险阻,圆满完成青藏铁路格拉段546公里多年冻土区工程病害调研。他们分析了近20年铁路多年冻土监测数据,揭示了气候暖湿化下冻土热退化规律,在此基础上成功研发“光伏驱动压缩式制冷全季热棒技术”,就像给多年冻土路基装上“空调”,全季节主动制冷,保护地基多年冻土稳定。

该技术在青藏铁路得到应用,为高原铁路长期安全运营提供技术借鉴,为世纪工程建设做好技术储备。

“作为党员,就要啃最硬的骨头,攻克最复杂的难题”。

这是闫宏业常说的话,也是他真实的写照。

从寒区冻土到高原雪域,他就像当年的铁科前辈一样,以赤子丹心将“科技报国”的崇高理想,熔铸进无数个攻坚克难的日日夜夜,凝结成一组组精确详实的数据,沉淀为一项项沉甸甸的科研成果。

这份初心与坚守,并非独行,它如炬火相传,从老一辈铁路科学家的谆谆教诲中接过,又传递给身边的每一位队员。在海拔4500米的高原铁路调研现场,他们把学习课堂搬到多年冻土路基旁,将理论学习与冻土监测相结合,将理想扎根在更需要的地方,让党的精神在高原寒风中生根发芽。通过常期往返高原铁路建设一线与科研实验室,他带领团队将党建成果转化为技术创新动能,为保障重大铁路工程安全运行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铁路延伸到哪里,我们的研究就跟进到哪里”。如今,闫宏业正带领团队向更高速铁路路基建造技术、超高海拔复杂环境铁路多年冻土路基稳定性等新高峰迈进。唯有坚守初心、砥砺奋发,方能铸就中国铁路更为稳固的“路基”根基,持续为中国铁路建设事业贡献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