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内新闻

发布时间:2025-09-02   阅读次数:340  

[关闭]

铁路暑运圆满收官,看铁科人的科技坚守与担当

“火热”暑运彰显“流动中国”新活力。8月31日,为期62天的铁路暑运圆满结束。7月1日至8月31日,全国铁路累计发送旅客9.43亿人次,同比增长4.7%,国家铁路累计发送货物7.02亿吨,同比增长4.8%,客货运量均创历史同期新高,铁路运输安全平稳有序。

今年暑运期间,铁科院集团公司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汛救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国铁集团党组工作部署,团结带领全体干部职工,紧盯12306、95306等核心系统服务保障、上道产品运维保障等重点领域,强化现场质量安全管理和技术服务支撑,科研、试验、生产等重点工作统筹推进,以高度的责任意识和务实的工作作风,充分彰显专业能力与使命担当,为铁路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积极应对旅客出行高峰

今年铁路暑运客流以旅游、探亲为主,呈现平稳增长态势,单周客流量均在1亿人次以上,日均客流量约1500万人次,较今年春运日均客流量高出220万人次。

铁路12306团队持续提升信息服务水平,为旅客购票出行提供便利。学生旅客预约购票服务功能实现常态化运行,有效保障学生旅客出行,暑运期间累计发售学生票1988万张。做好铁路畅行码、便捷换乘、互联网订餐等在途服务,继续扩大高铁宠物托运、“轻装行”试点范围,加强老幼病残孕等重点旅客服务,满足旅客多样化出行需求。

新一代SAM系统实现关键突破

盛夏时节,新一代编组站综合自动化管理系统(简称SAM系统)在其“梦想开始的地方” ——新丰镇编组站,迎来关键突破。该系统以精准的计划编制、实时的安全卡控、高效的资源调度,为打赢暑运攻坚战注入科技动能。

新一代SAM系统以运输生产组织数字化转型为目标,围绕计划组织-作业管控-专业协同-达标评价业务链,重新构建起“技术统一、功能全面、专业协作、高效安全”的全新编组站综合自动化系统。

今年2月,由铁科院集团公司电子所、通号所、运经所等相关单位技术骨干组成的项目组进驻新丰镇。经过5个月奋战,成功打造站区一体化数据共享平台,包括平台门户、站区数据中台、数据服务综合管理和高精度站区GIS地图,为编组站站区内系统提供基础的数字资源服务。当前,系统进入试用验证阶段。

7月的新丰镇编组站,地表温度突破50℃。为攻克智能终端实施和智能计划编制方面的技术难关,项目组白天顶着高温跟班作业,夜间加班加点调试优化,与车站多次开展需求对接,组织召开专题会议讨论解决方案。经过两轮现场试用和验证,系统实现以站区数字底座为核心,采用人工智能、5G、北斗等技术的全方面功能提升,已基本具备开通条件。

从2009年SAM系统诞生,到2025年新一代SAM系统蜕变,从自动化到智能化,SAM系统的进化之路,正是中国铁路科技创新“十年磨一剑”的生动写照。“每一次抵达都是新的出发。”项目组用汗水书写属于新时代铁路科研人的答案——以技术自立自强服务运输主战场,让创新的火炬永远在铁道线上闪耀。

固定设备设施数字孪生平台建成

由铁科院电子所北斗中心、西安经纬公司开发的固定设备设施数字孪生平台,为西安铁路局打造一个可感、可视、可管的“透明路网”,将成为西安铁路局实现设备设施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抓手。该平台如同庞大的数字神经系统,将土地、房建、信号、通信、工务、供电等海量专业数据汇聚于统一时空基准下。

目前,东陇海示范线4000万项生产数据、17万项设备设施数据在大屏上顺畅关联。项目团队完成跨专业数据融合和系统功能开发,通过打造数字孪生平台为设备设施全生命周期的规律性挖掘和预防性维护提供数据支持,为各级运维人员实现高效作业和信息的无缝对接提供有力支撑,综合提升动态监控与响应效率。

中铁银通卡实现“脱转联”突破

暑运期间,中铁银通公司全力推进中铁银通卡脱机检票转为联机检票,实现中铁银通卡从实体卡向虚拟卡的转变,构建起 “虚实结合、线上线下应用一体化”的铁路自有支付账户体系。他们与广州铁路局、济南铁路局集团公司紧密协作,组成 “联合攻坚小组” 开展现场实施。

长株潭城际铁路迎来客流高峰,攻坚小组顶着高温穿梭于沿线各车站,对实名制核验闸机、人工核验窗口、进出站检票闸机、窗口异常处理系统和 TVM 进行细致测试,细致入微地开展业务培训。

在青荣城际,攻坚小组直面连续多日超 35℃的高温“烤”验,严守 “施工不扰客、作业保售票”的工作要求,在每道工序中精耕细作,有序应对各种难题,确保客运组织不受影响,让“脱转联”稳步推进。

海南环线部分车站地理位置偏远,频繁遭遇台风来袭。为了把受台风影响耽误的时间抢回来,攻坚小组连续加班加点,凭借科学严谨的工作方法与高度负责的职业态度,高效完成海南环线多站点测试任务,为“脱转联”按期上线提供技术保障。

经过艰苦努力,中铁银通卡“脱转联”工作取得卓越成果。在应用环节上,旅客使用中铁银通卡联机账户,可直接扫码进站乘车,无需再在窗口排队等候,还能在铁路12306 APP或网站进行购票支付。旅客还可通过铁路12306 APP自助办理联机账户余额查询、线上充值、乘车记录查询等业务,实现账户管理的智能化。这一转变为持卡旅客带来更加便捷、高效的出行体验,为铁路支付服务创新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

武清基地“低碳”园区项目攻坚

暑期的武清基地晴雨交替,咨询公司“铁科院武清基地光储充一体化绿色低碳园区项目”团队顶着酷暑,扛着检测设备,穿梭在光伏矩阵间,冒着暴雨弯腰排查光储充系统的每一处线路,夜以继日地奔忙,全力护航这份绿色低碳的答卷。

三伏天里,光伏工程系统联调工作紧锣密鼓地推进。工作人员戴着被晒得发烫的安全帽,额前的汗珠顺着脸颊滚落,砸在衣襟上,瞬间晕开一小片湿痕,又很快被热浪烘干。他们一人测试,一人记录,每一次系统的启停测试、每一组数据的反复核对、每一条线缆的核相和测试的细致确认,都在高温的“烤”验中严谨进行。

暴雨来临前,储能并网调试的“抢时战”正燃到最烈。工作人员有的半跪在储能电池架旁,指尖翻飞着核对线缆接口;有的抱着调试平板穿梭在设备间,屏幕上跳动的参数与天边滚动的雷声交织,每一次数据确认都像在与时间博弈。拧紧最后一颗接线端子、确认最后一组传输信号、记录最后一项调试数据,在这乌云压顶的天地间,他们以攻坚的姿态与暴雨赛跑。

当晨曦为光伏矩阵镀上金边,光伏电站工程试运行成了这场“光能逐梦”的关键试炼。它不是工程收尾的简单过渡,而是让清洁能源从“蓝图构想”真正跃入“稳定供电”的核心桥梁。这份“保障”,让每一块光伏板的发电潜力充分释放,最终将源源不断的绿色电流平稳汇入电网脉络,为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注入坚实而温暖的能量。

当光伏矩阵日复一日将阳光酿成绿色电能,抄表结算便成了让这份“阳光收益”真正落地的关键一程。运维人员手持设备巡检抄录,确保每一度电能都被精准捕捉;智能系统实时传输数据,打破信息延迟的壁垒。从电表上跳动的数字,到数据系统里的精准归集,再到结算流程的高效流转,每一步都在为打通绿电收益“最后一公里”蓄力。

竣工验收工作以扎实步履测量着创新与坚守的厚度,让光储充一体化的绿色构想生长为触手可及的现实图景,为能源革新之路树立璀璨里程碑。

设备设施安全保卫战

头顶烈日骄阳,脚踏漫长铁轨,试验中心职工化身高温下的“行者”,顶住“烤验”加密巡检班次、深度“体检”供电设备、精调道岔、守护取电“生命线”……在滚烫的铁轨上诠释着担当与责任。

工电部以精密的部署织就安全之网:工务组优化作业时间,加密巡检频次。在烈日下,巡检人员每日检查里程10余公里,对环线护栏、轨道、道岔等设施被反复检视,清除安全隐患;供电组严阵以待,对主变压器、开关设备、母线、互感器、避雷器等关键部位进行深度“体检”,不放过丝毫异常;信号组直面“烤”验,无惧60℃轨温“火线”,历经45天高强度奋战,精准调试82组道岔,深度检修86架信号机;接触网组抢抓作业窗口,在热浪中测量检修,高质量关键试验顺利进行。

热浪与暴雨轮番来袭,试验部坚守一线:轨道车组冒雨调试积水中的称重平台,确保动车组称重精度;顶着高压淋雨测试产生的巨大水流与噪音干扰,驾驶试验车精准穿越水柱区,严控时间完成极限测试,获取关键性能参数。运转组则在站场“蒸笼”与60℃滚烫铁轨的“烤验”下,寸步不离,严格执行“手比、眼看、口呼”和“呼唤应答”制度,运用“双确认+影像辅助”定位法,实现厘米级精准挪移,保障试验车辆高效流转,有力支撑密集试验计划推进。

炎炎烈日下,铁科人用坚守诠释担当;攻坚征程上,他们以奋斗书写未来。